【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故事汇⑯】祁天民:永做天山之民

2021年05月27日 09:2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祁天民为哈密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他亲自给孩子们上课。 乔怡 绘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春华

  “他热爱新疆,为什么改名祁天民,就是要永做天山之民。”祁天民的独子祁鲁梁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祁天民在30岁那年将生命定格在了新疆大地上,永远地做了天山之民。那一年,祁鲁梁不满两岁,和母亲千里迢迢从重庆来和父亲团聚,却在到达新疆的第九天永远地失去了父亲。

  祁天民原名祁延霈,是清华大学地学系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专注田野考古,参加了著名的殷墟发掘。抗战爆发后,他感到“在国家危亡之秋,实在考不下去‘古’了”。1937年冬,他告别父母妻儿,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这年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应盛世才邀请,党中央从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中选派一批共产党员来新疆工作。4月,祁天民等一行40多人从延安乘车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

  祁天民被分配到新疆学院任学院秘书兼教育系主任,是林基路的得力助手。他们以延安抗大为榜样,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顿措施,使新疆学院的学习风气、抗日气氛日益浓厚,师生的精神状态迅速改变,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被誉为“抗大第二”。

  祁天民除协助林基路做学校行政工作外,还担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他讲的几门课都没有教科书,要自编讲义。为了讲好每一堂课,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伏案备课。他的课内容新鲜,讲述生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都非常喜欢这位学识渊博的祁老师。

  盛世才为了削弱祁天民的影响,1939年1月,以加强地方工作为名,将祁天民调到人烟稀少的哈密任教育局局长。

  那时的哈密“谈不上教育”,没有一所中学,只有四所小学,文盲占整个地区人口的90%以上。祁天民到任后,积极筹建教育局,想办法发动各族民众办学,实行“民办官助”,由文化促进会筹措办学经费,用会馆的房子或庙宇做教室,由教育局负责解决教师和教材。在他的鼓励、协商和帮助下,当地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文化促进会都办起了会立小学。教育局经过多方努力,又在农牧区办起了27所公立小学。不到一年时间,哈密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他还办起了哈密第一所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哈密办教育,这批师资都成为骨干。

  祁天民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常常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师资匮乏,他亲自培训老师,还亲自给孩子们上课。为了哈密的教育,他倾注了所有的心力。

  1939年冬,为积极配合毛泽民在新疆实施的币制改革,在组织烧毁回收的旧币时,祁天民被烤得大汗淋漓,之后遇风寒感冒,加之极度劳累,身患伤寒,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12月22日不幸病逝。

  哈密各族民众近千人排着队为他送葬。他的墓碑上刻着8个大字:“天山永孝,正气长存”,以此纪念这位为哈密教育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第一任教育局局长。

  1946年8月6日,在延安中央党校举行的新疆死难烈士追悼会上,祁天民和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被追认为“新疆九烈士”。如今,他的墓碑静静地伫立在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守护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办)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