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地州巡礼】和田:产业促就业 走稳小康路

2021年06月01日 09:3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5月29日,在民丰县尼雅乡先锋村的馕产业基地,工人正在烤制馕产品。目前,该馕产业基地已开发出玫瑰花酱、核桃、红枣、芝麻、辣皮子等15个馕品种,月销量达10万个。 许晓龙 摄

俯瞰和田市城区(5月29日无人机拍摄)。 许晓龙 摄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变化翻天覆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村庄里,在洁净宽敞的工厂车间,在香气扑鼻的夜市中,忙碌奔波着的、脸上写满自信的一个个追梦人,充满幸福感、获得感,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和田展现在眼前。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 贺江

  在挂满果实的樱桃树下,亚森·艾麦尔笑得很开心。在洛浦县纳瓦乡尕帕阿日希村的樱桃地里,这位在村里率先种植樱桃的果农开心地说着生活的变化:“去年,4亩樱桃地收入4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现代化的圈舍里,麦麦提江·斯拉吉艾合麦提笑得很自豪。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多胎羊圈内,300多只羊悠闲地晒着太阳。53岁的养殖大户麦麦提江感慨饲养方式的变化:“选育好的品种,加上精细化饲养,才能养出高品质的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变化翻天覆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村庄里,在洁净宽敞的工厂车间,在香气扑鼻的夜市中,忙碌奔波着的、脸上写满自信的一个个追梦人,充满幸福感、获得感,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和田展现在眼前。

  村村有产业 户户能增收

  这些天,艾海提·麦麦提阿布都拉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他是和田县布扎克乡铁热克艾日克村村民。再过一周,他家的100多只兔子就要出栏。看着兔舍里活蹦乱跳的兔子,艾海提激动不已。

  “我去年4月开始养兔子,养了400只,去年9月第一批1380只仔兔出栏,挣了2.3万元。”5月21日,艾海提说。除了养兔子外,艾海提还养了100羽鸽子、20只羊,农忙时还开拖拉机务工。种核桃、养兔子、养鸽子,再加上开拖拉机的收入,2020年艾海提全家纯收入6万元。

  和田地区基础条件差、生态脆弱,人均耕地不足0.8亩,但这里也有着无可比拟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等优势,且瓜果飘香、牛羊肥美。基于此,和田地区结合资源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围绕劳动密集型发展工业产业、围绕三产培育新业态,明晰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

  “兔产业”被列入和田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数据显示,全地区存栏种兔139万只,年出栏商品兔4000万只,实现总产值20亿元,贫困群众收益3.2亿元,带动8万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兔产业已经成为和田农牧民增收脱贫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除了养兔,鸽产业正挑起和田农牧民致富的大梁。

  走进洛浦县和天下鸽业有限公司良种鸽繁育基地,一排排鸽舍、飞棚整齐排列,上万羽肉鸽茁壮成长。今年20岁的努尔麦麦提·麦提热木正给鸽子添料加水。自2018年9月在繁育基地上班后,努尔麦麦提很快适应了饲养员的岗位,如今正在进行技术培训,每月工资3000元。

  过去小规模散养的鸽子,如今在和田地区成为大产业,越来越多像努尔麦麦提一样的农户,靠养鸽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党的十八大以来,和田地区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在主导产业提质扩面上下功夫,推动主导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由点到面、遍地开花。目前,和田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20.6亿元,带动45.81万人持续增收。同时,构建“饲料、种源、扩繁、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如今的和田,扶贫车间里,产业工人正在抓紧赶制新的订单;产业园区内机器轰鸣;养殖合作社里牛、羊、驴、兔满圈。一座座蔬菜大棚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朴实脸庞笑容绽放。

  人人有事干 天天有收入

  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造血”功能,而且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实现稳定就业。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巴西巴格热村村民阿卜杜哈喀尔·图尔荪尼牙孜去年4月来到位于墨玉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新疆美比特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学过打馕,也卖过烤肉,每月虽也能挣3000元,可不稳定。现在我是肉鸡养殖部副总经理,每月工资4500多元。”阿卜杜哈喀尔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为实现“以业稳人、以业安人”,和田地区以全民培训和企业实训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建成8个农牧民技工学校,开设汽修、电焊、厨师、裁缝等37个培训工种。掌握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就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两天,和田市伊里其乡肖拉克村村民阿卜杜热合曼·伊萨米丁的电焊铺里格外繁忙,阿卜杜热合曼戴着防护罩,手持焊枪,手脚麻利地焊接冰糖加工设备,蓝色的焊花发出有节奏的滋滋声。

  “多亏了我们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组织培训,使得我顺利拿上了焊工的‘全国特种作业操作证’,有了电焊手艺,工资由以前的3000多元涨到了7000多元。我也开店当了老板。”休息间隙,阿卜杜热合曼谈起变化赞不绝口。

  许许多多的和田农民通过一技傍身和技能提升,带着整个家庭过上了幸福生活。“走出一个人,挣回一笔钱;学会一门技术,致富一家人”已成了全地区上下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和田地区把“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作为重点工作,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地,形成了“县市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规模企业,村有村办企业,户有小作坊”的产业结构。如今,和田地区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就业、天天有收入。

  心里有干劲 内生动力足

  5月24日,上班途中的阿提克木·买赛迪听到手机短信提示音,点开一看:“储蓄卡工资收入人民币4000元。”阿提克木顿时喜笑颜开。

  于田县斯也克乡克尕孜村村民阿提克木没有一技之长,如何改变生活现状,她自己也不知道。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克尕孜村成立了斯也克乡克尕孜村博日齐草帘子农民合作社,阿提克木决定尝试一下。“我以前在家照顾孩子,没有固定的工作,来到合作社工作后,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阿提克木的心情越来越舒畅。

  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就一定能改变生活,过上好日子。和田地区紧紧抓住扶志这一关键点,增强了农牧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振了精气神,点燃了“幸福梦”。

  “现在村里看不到闲人。大家都在努力工作赚钱。我的包联户阿卜拉·麦提肉孜懒了半辈子,现在也出去务工了。”和田市玉龙喀什镇副镇长麦尔丹·艾尔肯谈起周围人的变化,滔滔不绝。

  “在星级评比中寻不足找差距、在农村大小喇叭宣传中鼓干劲明方向、在村内宣传栏里知政策解疑惑……这些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也带动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麦尔丹说。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产业发展部部长李冰也有着同样的感受,“看见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居房、走着柏油路,享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变身产业工人走上工业流水线,忙着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掌握就业技能……援和两年多,我感受到各族群众劳动意识、创业愿望、奋斗精神明显增强,致富奔小康的底气足了、腰杆子也硬了。”

  一个个变化背后,是和田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更是内生动力的增强。如今,和田地区各族群众尝到了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带来的实惠,行走在奔小康道路上的他们,越干越有劲。

  采访札记

  努力奔向更美好生活

  拍热扎提·阿不都

  我,2017年作为一名“访惠聚”驻村干部来到和田时,夹在雪域高原和大漠黄沙之间的和田地区以沙尘、洪涝、干旱、冰霜示人,这片土地还没有摆脱贫困。

  2019年之后,作为一名记者,我多次来到和田。一次次的深入采访,一次次的谈心交流,让我看到了人们对摆脱贫困的渴望、战胜贫困的干劲……

  穿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昆仑山深处,一个个曾经“边、远、穷”的小山村,已旧貌换新颜、脱贫奔小康。色彩斑斓、干净漂亮的村庄里,一幅幅田园生活画卷徐徐展开。我不时感叹:真是太舒服了,能在这儿多住两天就好了!

  如今的和田,是那颗古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

  这里的群众口袋鼓了、心里亮堂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里活力足了、人气旺了——5月22日,乘坐今年首趟“京和号”旅游包机的北京游客飞抵和田;在5月29日召开的和田地区美食周招商推介签约活动中,完成了34个项目56.10亿元的签约;围绕“食、游、购、娱、文、体”等夜间经济打造的“和田夜市”,已经成为新疆美食和旅游的新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里的教育变强了、绿色变多了、出行变快了……

  坚持仍在继续,奋斗不会停息,拼搏没有终点——行走在和田,我欣喜地发现,各族人民努力奔向更美好生活的步伐稳健有力!

[责任编辑: 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