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红色印记⑳】节衣缩食 奠定新疆工业基础

2021年06月04日 10:3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5月26日,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退休员工在八钢厂区参观。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邹懿 摄

在八一钢铁厂建设工地上,建设者冒着严寒施工。 资料图片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1951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头屯河东岸挥下第一镐,拉开了八一钢铁厂轰轰烈烈建设的序幕……”5月26日,位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的八钢厂史馆内,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十余名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退休员工感受着驻疆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峥嵘岁月。

  新疆和平解放后,驻疆人民解放军节衣缩食,积累资金,自己动手,着手兴建新疆历史上第一批现代工业企业。仅1952年,驻疆人民解放军就建成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等多个骨干企业,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

  一点一滴 开启艰难创业之路

  5月26日,记者走进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中控室,现代企业的气息扑面而来:显示屏占据大半个墙面,清一色计算机操作的中控台前,身着橘红色工装的工作人员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用对讲机核对着数据……

  历史回溯到1949年以前,那时新疆不能生产一斤铁、一斤钢。由于新疆缺铁少钢,农牧民耕地使用的是二牛抬的木犁,平均每5户人家才有一把坎土曼,3户人家才有一把镰刀,两块大洋才能换一斤苏联运来的铁。

  “当时一把坎土曼要用近200公斤小麦交换,一块砖茶换1只绵羊,一匹平纹布换1500—3000公斤小麦,一盒火柴换1公斤羊毛,甚至连一罐白糖都要用一整张羊皮来交换。”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阮晔说,工业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为尽快改变新疆的落后面貌,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始兴建新疆历史上第一批现代工业企业,新疆军区工程处担负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

  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战斗。对现代工业建设,他们既无思想准备,又无实践经验,更何况这一批工程项目都是白手起家,建设资金、技术力量、管理经验都极为匮乏,摆在广大指战员面前的是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

  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1949年12月10日,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开办工厂。为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广大指战员响应王震司令员号召,每人从节省一套衣服、一顶帽子做起,一点一滴筹集经济建设资金。

  “八一面粉厂就是用驻疆部队全体指战员每人节约一顶帽子省出来的经费建成的。”阮晔说,1950年冬,部队连续4个月未发饷,有的部队连菜金都未领取,铢积寸累,把十多万官兵节省下来的军费,投入军人合作社作为建设资金。到1951年底,90%的军人参加了投资,这些投资的80%被用于工业建设。

  自力更生 建立新疆工业基础

  振兴新疆,工业是基础,钢铁是关键。

  为尽快建成新疆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八一钢铁厂,1951年,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和新疆各族群众开进荒无人烟的头屯河畔,靠节衣缩食、人拉肩扛建起了八一钢铁厂,开创了新疆钢铁工业的新纪元。

  “当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投身八钢建设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和全体施工人员冒风雪,战严寒,靠刨冰化雪施工。”88岁高龄的八钢退休职工晏章华对八钢建设初期的场景记忆犹新。

  1951年9月16日,作为新疆军区一名学工队队员,晏章华参与到八钢的建设中。老人说,当时施工没有吊车、切割机和弯管机等设备,建设大军只能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施工。但为了建成新疆第一座现代化钢铁企业,人们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由于设备落后,矿石等原料的破碎全靠人工用榔头砸;给高炉加料则由工人们一筐筐从炉顶往下倒,一些干部和战士被煤气熏倒;采矿用的是十字镐,运矿用的是毛驴和骆驼……晏章华老人娓娓道来,八钢艰苦的创业史如一幅幅黑白画面浮现在记者眼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7个多月的日夜奋斗,建设者们硬是自力更生,完成了建厂任务,并于1952年4月28日炼出了第一炉铁。“当飞溅着火花的铁水奔流而出时,整个车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围在高炉前、轧机旁,欢笑、流泪、拥抱,庆祝新疆终于结束了缺铁少钢的历史。”这幅画面永远印在了晏章华的脑海中。

  1952年,由驻疆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七一棉纺织厂、十月汽车修理厂、苇湖梁电厂、新疆水泥厂等十多个大型现代企业先后竣工投产,新疆历史上第一次响起大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也是在这一年,驻疆人民解放军将这些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

  赓续精神 担当时代重任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有一件已变成铁灰色的破旧军大衣,上面共计有296块补丁,这让很多参观者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1950年配发的军大衣,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由和王震将军一起进疆的军垦老战士王德明在1995年捐献给军垦博物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副馆长蔡晓川说。

  为筹集资金,王震指示军区直属部队,每人每天节约口粮250克,节约津贴费50%。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衣领,四个口袋减为两个。一年节省一顶军帽,两套单衣减为一套单衣,每月3元津贴费拿出2元,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支援国家建设。

  “这件缝满了补丁的军大衣就是单层衣领,只有两个口袋,不知穿了多少年,浸了多少汗水,无声诉说着军垦人艰苦奋斗、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蔡晓川说。

  作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钢厂史馆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产品实物等,展示了新疆钢铁工业的艰辛历程。

  “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杂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寒风锥刺股,钢铁梦不移。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5月26日,参观完八钢厂史馆,今年65岁的八钢退休干部王毅民感慨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

  通过几代人的砥砺奋进,新疆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基本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奏响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八钢70年的发展史,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史、是改革创新的奋进史,浓缩了几代八钢人的家国情怀。”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彬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八钢全体干部职工将坚守“屯垦戍边、钢铁报国”的初心,勇担建设区域钢铁生态圈的光荣使命,为把八钢建设成为中国西北乃至中亚地区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