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连线】美丽乡村什么样 我们一起去看看

2021年06月07日 10:4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景色优美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摄于2020年9月15日)。□孙晓雯摄

5月3日,拜城县康其乡阿热勒村康其湿地景区内游人在划船。□米志军摄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地域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呈现。本期基层连线邀请您与记者一起,走进几个美丽宜居示范村,看看这些村的特点,分享村民的幸福。

  文化村:一抹乡愁醉游人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欢迎你们来月亮地村,保准你们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呢!”5月30日上午,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村民闫向斌站在自家的“闫老五客栈”门口,操着一口当地方言,热情地迎接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厨房里,闫向斌的妻子开始为游客准备中午的农家饭。

  闫向斌家的拔廊房已有近百年历史,外观保持着老房子的原貌和格局,但屋内经过改造,颇具现代气息。在这里,上网有WiFi,上厕所有水冲式卫生间,洗澡24小时有热水供应,客房设施一应俱全。

  闫向斌是月亮地村第一个开办民宿的村民。

  过去,闫向斌和妻子一直种地。前几年,村里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看到村里游客渐渐多了起来,闫向斌就把土地流转出去,利用自家的拔廊房开办了民宿客栈,一年下来收入比种地高出很多。于是,他将自家的客房从当初的5间扩展到现在的11间,收入也逐年攀升。

  月亮地村曾是深藏在山沟沟里的穷山村,这里有目前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至今,村里仍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建筑群,古朴的村庄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行走在村里,只见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两旁,一排排拔廊房古色古香,灰瓦、土墙,丽日、蓝天,加上远处的雪山,构成一幅静美闲适的乡村画卷。

  2014年,月亮地村入选国家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月亮地村又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

  春有灿烂花海,夏有浩瀚麦田,秋有多彩林海,冬有黑白水墨,月亮地村四季有美景。

  月亮地村党支部书记闫向福介绍,近年来,县里投入资金推进月亮地村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彻底恢复传统村落风貌;对全村144户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提升,打造出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古朴村景,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传统特色村落。

  这几年,村里传承重塑传统的民俗、婚庆、节庆文化,让来到月亮地村的游人都能感受到儿时的乡村记忆。逛古村、赏美景、购“土货”、品美味、住民宿,成为很多游客来此的缘由。现在,这个有着140多户人家的村落,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就有30多户。

  乡村游“火”了起来,也带动了月亮地村的农特产品销售。农户种的鹰嘴豆、养的土鸡,手工制作的馒头、花卷、土豆粉条、挂面,农家自产的胡麻油、水磨面粉、有机干菜等,都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正是月亮地村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我们还要继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让村民的旅游饭碗端得更稳、旅游饭吃得更香。”闫向福说。

  生态村:一块湿地美如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柏油路上,装饰华丽的马车留下一路铃声;木栈道上,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拍照留影;碧水洼里,来回游弋的皮筏载着亲情欢乐……5月30日上午,太阳高高挂在拜城县康其乡阿热勒村时,这个“网红村”开始热闹起来。

  村民阿不都热依木·吐拉甫装好一壶水,戴上遮阳帽出门。他上班的地方,在村口康其湿地的一处小树林旁。这里,一座供孩子们玩耍的淘气堡,经常一天能给他带来200多元收入。

  “我们村的人,现在生活在蜜罐里。自从康其湿地变成景区后,我们村美得像一幅画,村民都富起来了。”阿不都热依木说。3年前,他还是贫困户,村里发展旅游,他想买个淘气堡赚钱,可没有本钱。拜城县财政局驻阿热勒村“访惠聚”工作队帮他垫钱,半年后他把钱还清并赚了3万多元。

  2019年,阿热勒村被列入新疆“千村示范”工程;2020年8月,阿热勒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11月,阿热勒村的康其湿地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阿热勒村70多岁的吾甫尔·热西丁老人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村是以贫穷落后出名。现在,我们村是以美丽富裕闻名。”

  不仅是年长的村民,村里的年轻人几年前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守着不起眼的湿地,稳稳吃上旅游饭。热汗古丽·吐鲁甫住在村东头,一开门就能看到面积约5000亩的湿地。“以前,这里是荒草湖泊,一些人放羊放牛时才过来,平时没人来。”她说。

  2018年5月,在温州市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集湿地保护、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阿热勒村呼之欲出。紧接着,工作队带领全村人一步步建设,一个像模像样的湿地公园渐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和旅游投资开发企业的青睐。

  优美的生态环境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尝到甜头的阿热勒村村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他们学会了废物利用,把废旧轮胎、啤酒瓶及没什么用的木料、石料等用到景区建设中;懂得了把庭院改造美观,经营民宿或农家乐,种植有机瓜果蔬菜;他们是旅游业经营者,更是环保志愿者,看到垃圾就随手捡起来,看到游客有不文明行为就上前制止。

  “村子的颜值高了,增收的渠道多了,村民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了。今年,康其湿地景区的旅游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旅游项目将进一步增多,乡村旅游必定会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必定会给村民带来更多实惠。”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展芳芳说。

  搬迁村:乡村旅游引客来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雅文

  走进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格尼登新村,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建筑格外显眼。四通八达的乡村路、干净整齐的院落和色彩斑斓的田野,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我们住的是安居房。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生活在这里很幸福!”5月29日,格尼登新村村民逯建文笑着说。

  2017年,因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支线铁路和博尔塔拉站建设需要,格尼登新村实施了整村搬迁。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打造高品质、有韵味的美丽乡村。”博乐市委宣传部驻格尼登新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嘎力提说,“结合新农村建设,全村按照徽派建筑风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成了101户共1.3万余平方米的新居。除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外,还配套了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村民们住得好,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嘎力提说。

  格尼登新村距离博乐市区7公里,紧邻新火车站,便利的交通为发展乡村游奠定了基础。工作队因地制宜,结合浓厚的乡村风情,将格尼登新村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相融合的新农村。引导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了火龙果、树莓、鸡心海棠果等,形成了该村“采摘+观赏”为一体的花海基地,吸引了不少游客。

  5月30日一大早,“哪儿的花儿”农家乐的经营者马银花就忙起来了。“现在生意可好了,几乎每天客满,周末和节假日来都需要提前预订。”马银花说。

  开农家乐前,马银花在博乐市区摆摊。2017年底,听说村里要发展旅游业,她决定回乡创业,把自家的院子改造成了农家乐,现在一个月营业额达10万元。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真是两全其美。”马银花开心地说。

  如今,格尼登新村已有7家农家乐、25家民宿。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编制了“美丽乡村+特色民宿”的格尼登新村旅游发展规划。

  2019年9月,格尼登新村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美丽乡村展示村。“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建设特色瓜果采摘园、打造农旅一体化乡村游,力争把格尼登新村打造成博乐市餐饮、休闲纳凉的后花园。”嘎力提说。

  民俗村:村落变景点 农民演出忙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通讯员 岳菲

  “来,大家再辛苦一下,这周我们要表演这个新节目。”5月31日,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村委会活动室内,村干部傲特海带领十几名村民正在排练蒙古族服饰走秀。

  乌图阿热勒村位于全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畔,处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博斯腾湖景区之内。该村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刺绣技艺、蒙古族祝赞词、萨吾尔登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村民间艺人达15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7人,素有“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乌图阿热勒村以“生态引领、绿色发展、全域旅游、幸福宜居”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让农业园区变景点、田园变公园,让群众共享旅游红利。

  每年5月旅游季节到来,村民拿木切和姐妹们就会换上艳丽的服装,进景区演出。“‘五一’期间,我们去西海部落景点参加篝火晚会演出,5天挣了500多元。”拿木切笑着说,以前唱长调、跳萨吾尔登,只是出于热爱,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爱好还能带来收入。

  “现在是旅游旺季,来博斯腾湖玩的人很多。我们农家乐的生意挺好,晚上经常会组织村里的民间艺人演出。游客品尝着美食,欣赏着歌舞。来的客人多了,我们的收入也就多了。”正忙着收拾院落的龙泉门农家乐负责人那仁巴图说。

  村民度尔加甫开办了鱼水之乡农家乐,为吸引游客,他养了4峰骆驼,游客来农家乐可以免费骑乘。节假日,他牵着骆驼到村边的博湖花海、南山沙漠等景点供游客骑乘游玩,一天有1000多元收入。

  为了拓展增收渠道,乌图阿热勒村成立了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依托大河口景点,开办了蒙古族服饰、刺绣旅游纪念品销售专卖店。目前,全村生产的民族服饰有20多种款式,刺绣、手工艺品品类30余种,社员手工艺品制作年均收入3000多元。

  “以前村子很穷,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自打县里发展旅游业后,我们村变成了景区,村民靠旅游过上了好日子。”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书记桑加甫说。

  乌图阿热勒村相继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自治区级文明村”等称号后,2020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红火的旅游业催生了12家农家乐、8家民宿,乌图阿热勒村200多人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本地资源 建设美丽乡村

  ——访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苏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乡村成为生态良好、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新疆乡村具有区域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的特点。”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苏成说,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方案和固定的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各地州市美丽宜居乡村先进典型探索出来的经验看,只有合理、有效地依托本地资源,才能走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苏成看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必须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建设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要求,而是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只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乡村建设才能激发资源、资金、组织、人员等各类要素的活力、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苏成说,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愿意,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此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其中、奉献其中、享受其中,使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生态宜居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中首要和基本的要求。苏成建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第一、环保优先”的原则。一方面,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改善环境、治理污染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建设的负面清单,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资源是新疆许多乡村的重要优势资源,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乡村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协调推进。

  “总体来看,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新疆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还有较大的发展差距。”苏成建议,当前,我们在思想上不但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还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充分调动社会各级、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为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新疆特色的乡村建设方案。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