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故事】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

2021年06月07日 10:5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区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积极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本期“三农”故事邀请您跟随我们一起到村里,看看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年轻人如今都在做些啥?

  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张治立

  5月29日,温宿县第九届天山托木尔文化旅游节在温宿县柯柯牙镇帕克勒克村开幕。欢乐的人群中,柯柯牙镇英沿村村民牙生·吐尼亚孜和妻子吐尔逊阿依·托合提,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对自己返乡就业的选择感到庆幸。

  “我们住的是安居房,内外装修和城里楼房没啥区别。我们两口子在家门口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也高,每天开着私家车上班,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真没想到。”今年29岁的牙生说。

  牙生从小在深山里的塔格拉克牧场长大,虽然父母一辈子辛苦放牧,但家里的困境仍然难以改变。2015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包括他家在内的数百户牧民搬出了大山,开始了新的生活。

  尽管有草场生态补助、家庭养殖等收入,可已经成家的牙生认为,要想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必须通过务工来增加收入。他到温宿县城学修摩托车、干水暖工,到阿克苏市销售绿肥,有时一天能赚上千元。

  看到牙生为了让家人早日过上好日子整天在外打拼,吐尔逊阿依也萌生了进城务工的想法。她到阿克苏市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希望和丈夫一起奋斗,将来能在城里安家。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接二连三地入驻柯柯牙镇,戈壁荒滩上建起大型果园和葡萄酒庄。家乡林果业的发展壮大,吸引着很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

  2017年,牙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离村子10公里的温宿县浩源葡萄酒庄有限公司工作,结果来了就不想走了。

  “在这里,我被提拔为养殖区的负责人,还负责公司的采购和后勤工作,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我特别满意的是,这份收入比以前四处打零工、做生意稳定,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你也一起过来干吧。”牙生劝妻子。

  就这样,牙生小两口合起来一个月收入上万元,还把哥哥、邻居介绍到酒庄务工。由于勤学苦干,牙生学会了电焊、开铲车以及特色养殖技术,他还被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吐尔逊阿依则在酒庄做办公室内勤,学会了办公自动化。

  “掌握的技能越多,生活的自信就越足。去年,乌鲁木齐一家企业听说我养马经验丰富,想挖我过去,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要回报党和政府给我创造的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回报浩源葡萄酒庄对我的培养和信任。”牙生说。

  蛋鸡产业带来好“钱景”

  张婷

  大学毕业,很多年轻人都向往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可“80后”的农村小伙闫志敏却选择回到家乡。他依托家乡资源优势,带领乡亲一起创业养鸡,为乡亲们拓宽增收致富路。

  初夏时节,距离福海县城2公里的解特阿热勒镇蛋鸡养殖场内,树木葱绿,一间间大棚鸡舍散落其间,鸡舍内成群结队的蛋鸡正在觅食。养鸡场负责人闫志敏与工人们忙碌着,有的工人在打理鸡舍,有的提着篮子在捡鸡蛋,一派紧张有序的劳动景象。

  闫志敏是解特阿热勒镇加勒帕克村人。中专毕业后,他先后在多个城市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时间久了,他便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想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2016年,闫志敏带着多年的积蓄回乡创业。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养鸡场,大力发展蛋鸡养殖。目前,养鸡场蛋鸡存栏量达1万只,年产鲜蛋100吨。

  “我们养鸡场计划推行环保智能设备改造,实现饮水、喂料、控温、消毒、捡蛋、清粪等过程全自动化养殖,人工进行监管和调节,推动产业升级。”闫志敏说。

  在防疫方面,合作社也是一点都不含糊。“我们聘请专家每月对我们的鸡苗进行检疫,平时由我们当地兽医进行日常检查,确保鸡苗健康。”闫志敏说。

  闫志敏介绍,今年他们计划饲养蛋鸡1.5万只,保障县城的鲜蛋供应更充足。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销路也必须相应拓宽。目前,他已经和县域各小区供应点、大型超市建立起了稳固的供销关系。

  “下一步,我计划修建一座厂房,再饲养1万只蛋鸡,通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此外,养鸡场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计划建蔬菜大棚,让鸡的粪便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产业做大做强。”闫志敏说。

  爱折腾的欧东格尔力

  5月26日,欧东格尔力在电子商务中心整理货品。

  5月26日,欧东格尔力在制作手工娃娃。

  文/图 纪晓贞 毛阿拉腾图雅

  蜂蜜、土鸡蛋、手工布鞋、民族特色手工艺品……走进和静县乃门莫敦镇电子商务中心,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挑花了眼。开店5年来,这家小小电子商务中心成了镇里特色产品对外展销的窗口,“85后”经理欧东格尔力也成了镇里有名的电商能人。

  2016年,欧东格尔力从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毕业回村。当时,村里物流不畅,她本着帮助乡亲们把自家特色农产品卖得更好的想法,租下一间店面,创办了当地首家电子商务中心,并为村民提供代销代购代缴费等服务。

  一开始,村民接受度不高,欧东格尔力凭借自己开过网店的经验,手把手教村民开网店、网上购物等技能。如今,镇里不少村民在她的帮助下掌握了相关技能,电子商务中心里的快递量从每天20余单增加到200余单,创业开网店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2019年,和静县持续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力度,研发了“和静县电商扶贫专柜”小程序。依托小程序,欧东格尔力推出县域内免费送货等便民服务,进一步帮助村民拓宽了特色农产品销路。2020年,欧东格尔力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今年初,爱折腾的欧东格尔力自学制作民族特色手工娃娃。首批近千个身穿民族传统服饰的手工娃娃钥匙链、车内挂件等手工艺品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目前通过线上线下已销售了800多个。

  不久前,欧东格尔力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帮助下,租下了镇里一间闲置的裁缝铺,缝纫设备由镇里免费提供。她说:“现在店铺正在装修,我计划等店铺装修完以后,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制作手工娃娃,一起增收。”

  城郊村里创业忙

  盖有军 朱文斌

  “保养和修理一共是570元,乡里乡亲的我给你打个折,回头你再带朋友过来。”5月30日,玛纳斯县玛纳斯镇上三工村村民骆海云送走来修车的客户后,转身走进汽修车间又忙活起来。

  上三工村是城郊村,地少人多,过去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做生意。骆海云从小就热衷于汽车维修,高中毕业后,他到外地一家汽修厂拜师学艺。在外打拼10多年,骆海云拥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经验和一定的资金积累。

  近几年,上三工村发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春季,村里邀请在外务工或做生意的能人返乡观摩,骆海云被村里的变化深深吸引,决定回村创业。

  随后,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骆海云的汽修店很快就开张了。由于技术过硬、价格公道,汽修店开张后生意一直很好,去年至今已修理各类车辆超过2000辆。目前,他的汽修店还吸纳了村里5名年轻人就业,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和骆海云一样,前些年,上三工村村民姚龙一直在外地打工。近两年,他看到家乡变了样,便萌生回村创业的想法。

  2019年秋天,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姚龙回乡在村里开办了一间榨油坊,一个冬天不但纯赚7万元,还吸纳了2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0年11月,尝到返乡创业甜头的他又开办了一间豆制品作坊。现在,豆制品作坊生产的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等,在玛纳斯县已经小有名气,产品销路很好。

  “过去是在外地给老板干,现在是回家乡给自己干,更有劲。”姚龙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凤青介绍,这两年,村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搭建返乡青年创业平台。村里将一些闲置的土地通过流转方式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具有城郊特色的“共享农庄”“开心菜园”,吸引城里人认领菜园或体验采摘。

  看到游客增多了,村民孙建宏等一些过去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投资办起了10多家农家乐、采摘园,解决了8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务工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我们村是城郊村,交通便利。我们要把村庄打造成以摘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为特色的‘网红村’。游客想吃的、想玩的、想带走的都有了,我们也就不怕挣不上钱了。”李凤青说。

  眼下在上三工村,选择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在村里创办的汽修店、洗车房、加工厂、农家乐、采摘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致富项目,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找到自己的“那条路”

  宋卫国

  “叔叔,您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如果有什么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们随叫随到。”5月30日,西尔买买提·阿木提结束对村民肉孜·艾山家的入户走访后,专门又对肉孜叮嘱了几句。

  西尔买买提是阿图什市阿湖乡阿其克村村委会委员。生于此长于此的西尔买买提,对这片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大学毕业以后,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西尔买买提说。

  1994年2月,西尔买买提出生在阿其克村。他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和在牧场放羊的场景长大,知道农民的辛苦。勤奋好学的西尔买买提在家人的鼓励下,考上了新疆大学法学院。

  2017年6月,西尔买买提大学毕业了。全班40名同学都在大城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只有他做出了回村就业的决定。

  “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不通硬化路,还经常停电。在城市生活的这几年,我感受到了现代化生活,也因此越来越想念家乡,只想回去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西尔买买提说。

  回到阿其克村的西尔买买提很快就成了村里的骨干力量。他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交通运输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乡镇干部一起编入了阿其克村扶贫工作站。

  在阿其克村长大的西尔买买提对每家每户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入户走访的时候,他常常一边当引路员,一边当翻译,甚至连谁家适合养殖、谁家适合种植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在扶贫工作站的努力下,一项项惠民、扶贫项目在村里落地,棚圈里牛羊肥,耕地里瓜果香。到了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西尔买买提说。

  2019年,阿其克村完成了整村退出贫困村的历史任务,村里铺上了笔直的柏油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孩子们借助一根网线就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阿其克村再也不是西尔买买提小时候的模样了,看着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越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今年,村委会对西尔买买提的工作进行了调整,他和扶贫工作站的同事一起接续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他知道,未来的工作依然会很繁重,也会越来越忙,但他却十分高兴。

  “都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的青春就是我的骄傲。虽然我没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但我为建设家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西尔买买提说。

  用双手雕刻梦想

  宋雅文

  5月30日,走进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和哈夏北村曙光社区美柜店内,一股淡淡的木材清香扑面而来。衣柜、门窗、桌子、椅子……各种木雕家具琳琅满目。

  “这是顾客前两天订的一套桌椅,这两天我加班赶制,明天就能完成。”店主吐尔根太依·阿白别克日边说边撸起袖子干活。

  今年29岁的吐尔根太依是呼和哈夏北村村民,因为父亲身有残疾,母亲常年多病,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识别为贫困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怕被人看不起,想用自己的双手早日脱贫。”吐尔根太依回忆道。

  2016年,24岁的吐尔根太依走出校门打工挣钱,在酒店、工地、修理厂都干过。“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通过自己的勤劳与奋斗,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吐尔根太依微蹙眉头平静地回忆起往日的艰辛。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吐尔根太依来到昌吉一家雕刻厂打工。干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对设计、雕刻特别喜欢。他认真学习每一个雕刻流程和细节,从选料到制作,再到组装成品,每一个环节,他都争取做到最好。“学习雕刻很累、很辛苦,因为喜欢所以我觉得非常值得。”吐尔根太依说。

  在雕刻厂学习一段时间后,为了能够照顾父母,2019年底,吐尔根太依选择回到家乡开一家木雕家具店。

  开店需要资金,这笔钱从哪儿来?这让吐尔根太依犯了愁。

  驻村工作队得知吐尔根太依想创业的想法后,主动帮助他申请1.6万元创业补贴,解决了他创业初期的资金难题。

  2020年初,吐尔根太依开办的木雕家具店开张了。他凭借着两台电脑和一台雕刻机,开启了“雕刻”梦想之路。

  “我们只需在电脑上把图案设计好,雕刻机就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案进行雕刻。只要我能画出来,雕刻机就能雕出来。”吐尔根太依说,在设计和雕刻作品过程中,他专注每一个细节,坚持精雕细磨,直到满意为止。

  凭借着勤恳认真、不断钻研创新的劲头,吐尔根太依的木雕家具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去年,木雕家具店营业额达18万元。“下一步,我想继续学习,钻研智能雕刻技术,增加新设备、扩大店面,让村里的年轻人来店里学习手艺,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吐尔根太依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