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⑲】王继谔:辽阔油田就是最好的“实验室”

2021年06月12日 10:32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王继谔(中)生前和同事研发油品时的留影。 独山子展览馆供图

  人物档案

  王继谔,生于1929年,山东省泰安人。1958年,王继谔在北京石油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9年,克拉玛依石油大会战激战正酣,心怀科技报国梦想的他,志愿来到地处戈壁荒滩的独山子炼油厂,投身科研工作。此后,王继谔历任独山子炼油厂科研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主任,1978年3月入党。他几十年如一日,献身石油化工科研事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十亿元计。1995年10月23日,王继谔病逝,享年66岁。1997年2月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我是学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现在需要技术人员,我的事业就在新疆。” ——王继谔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姜蕾

  “王所长,我又来看你啦……”

  4月2日,在位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的王继谔烈士墓前,独山子石化公司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刘成林,一边仔细擦拭着大理石墓碑,一边跟已经长眠地下近26年的老领导打招呼。

  几乎每年清明节前,刘成林都会带领院里的员工来为王继谔扫墓,缅怀追思这位炼油科研前辈。

  1999年9月23日,王继谔事迹陈列室揭幕。从那时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族干部群众,前来缅怀这位为国家石油炼化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人。

  搞炼化科研

  就要到一线去

  王继谔出生于山东泰安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学习格外刻苦,后来考入北京石油学院。

  195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王继谔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当时,克拉玛依石油大会战已进入高潮,每次得知石油会战取得进展的消息,身在校园里的王继谔都深感热血沸腾。次年,他向组织递交了“去新疆克拉玛依支援油田建设”的报告。

  “放着首都北京这么好的地方不待,偏要去荒凉的戈壁滩,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好友十分惊讶。王继谔认真地说:“我是学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现在需要技术人员,我的事业就在新疆!”

  1959年底,王继谔来到新疆,被分配到独山子炼油厂化验室从事科研工作。

  放下铺盖卷,王继谔立即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为了采集油样,他和几位同事一早坐上大篷车,跑150多公里的砂石路,马不停蹄。碰上采样的油嘴堵了,捅一下油嘴,冷不防就会被喷一身原油,等一天忙完回来时,整个人已经成了“油人”。王继谔说:“搞炼化科研的人,就要到一线去,辽阔的油田,就是最好的‘实验室’。”

  就这样,他们一口井一口井地采集原油样品,收集和记录有关资料。1959年,克拉玛依有629口油井,他们把每口井都采了样;1960年,油井增加到1040口,他们又将新增的411口油井一口不落地跑完。

  到1964年底,王继谔和同事们整整跑了5年,摸清了油田每一口井的油质情况,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低凝原油的特性、产区和分布情况,写出了全面的评价报告,为原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制“争气油”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1960年,为适应冬季生产需要,上级要求独山子炼油厂尽快研制出一种低温车用油。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研制出能在零下几十摄氏度低温环境中仍可正常使用的车用油,无疑是一项创造性强且十分艰难的科研项目。

  王继谔勇敢地扛起了这副重担,他把铺盖卷带进了办公室,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

  1年后的冬天,王继谔和同事终于研制出了可供车辆低温环境中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和负50号柴油。

  1979年,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自治区从国外引进了几十台大型拖拉机。可这些洋拖拉机刚一下地就“趴了窝”,原来,当时国产的普通机油不适用于这些进口的拖拉机。见状,随进口拖拉机一道来的“洋专家”轻蔑地说:“中国这么大,连拖拉机用油都没有,开不动进口拖拉机,你们就没有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

  王继谔和工程师宋朱勤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下定决心,拼命也要研制出“争气油”。

  当年10月18日凌晨4时,11号农用中增压柴油机油终于试制成功了!

  几天后,在当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3团,当进口拖拉机喝饱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机油,在田野上欢快地奔驰时,“洋专家”惊得目瞪口呆:“没想到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来了!”

  科研重于山

  个人利益皆小事

  翻开独山子炼油厂科研所成立30周年的画册,在其中提到的50多篇获奖论文中,很少出现王继谔的名字。但是,科研所人员统计过,王继谔在科研所工作的30多年间,科研所研制开发出的新产品有200多种,其中,80%都浸透着王继谔的心血。

  在科研所科研人员获得的33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中,由王继谔指导、参与的项目就有30项,但其中只有两项挂了王继谔的名字,还都排在最后。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缺乏重交通道路沥青,每年都要花巨资进口。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组织联合科研攻关,独山子炼油厂也是攻关单位之一。当时,身为科研所所长的王继谔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和项目负责人张载新、董兆德开始了艰难的攻关。经过数十次的试验,重交通道路沥青终于研制成功了。

  在申报这项科研成果时,董兆德把王继谔的名字写在了前面。王继谔却提笔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了。1990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捧着金灿灿的奖牌和沉甸甸的奖金,董兆德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王继谔说:“老王,这荣誉应该归于你呀!”王继谔淡淡一笑。

  董兆德回忆,有一年,外国客人来到独山子,邀请王继谔交流油品研制开发情况。王继谔翻遍了衣柜,竟没找出一件像样的衣服。最后,厂里发的工作服成了他最体面的礼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王继谔和同事们研制出了上百种汽油、柴油、煤油和中高档润滑油。其中,245号变压器油、“船用油系列产品”等12种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30多种产品成为国内名优产品,冬夏通用车轴油、新型断路器油等成了国内市场上的独家产品。

  1990年,王继谔退休了,可直到病重住院,他都念念不忘他的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当被问到将来是“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奋斗36年的新疆时,他回答:“我还是喜欢新疆!”

[责任编辑: 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