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2021年06月18日 09:2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都晓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结合实际推动落实,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结合实际推动落实,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增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促进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的动力所在。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有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应有之义。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更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契合人民群众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烈愿望,让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些问题和短板依然存在。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关键,推动教育从上规模、讲数量向强素质、提质量、促公平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更好教育的强烈期盼。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路径。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推动我国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二、深刻把握科学内涵,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需要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需要理清思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目标所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要求。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完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教育公平为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全面补足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人民满意为价值追求。人民满意既是对教育最根本的衡量标准,也是教育最终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坚持“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把牢育人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以思想政治为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创新育人方式。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积极搭建个性化、多样化的育人平台,着力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到学生成长各时期,健全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坚持依法治教,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师生利益保障机制,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教育督导工作,依法推进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坚持提质增效,深化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进一步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补齐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二是改革办学体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坚持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着力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多措并举消除“大班额”“课外负担重”“择校热”等现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健全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机制,着力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职业教育坚持适应性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加快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贯通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促进职普融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突出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民办教育坚持规范发展,落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优化考试招生。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龙头,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建立健全机会平等、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四是拓展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坚持德能同修,建强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力量。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涵养师德师风。健全完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持续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师德、良好师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二是提升能力素质。深化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科学布局,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资源,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在岗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更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三是保障待遇权益。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解决教师实际困难,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坚持正本清源,优化评价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助推器”,对于破除教育教学瓶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教育评价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树好导向、健全体系、推动落实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正确引导、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功能。一是树好评价导向。坚持以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来引领教育评价,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思想倾向,以科学的评价导向正本清源,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二是健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管理、教学、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突出素质教育这个根本,既要统筹看学生的学业水平、品德修养、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情况,又要综合看教育教学过程、效率和结果,形成符合学校管理规律、教师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提升,保证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三是推动评价落地。建立社会、家庭、学生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评价有机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教育教学回归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上来。将教育评价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推进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落实落地,有效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政治建设。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建设的要求体现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决扛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责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切实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压紧压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能,加强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断提升教育行政执法和教育督导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努力将学校党组织建设成为基层坚强战斗堡垒,打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组织基础。三是坚守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加强对教育工作潜在重大风险挑战的预判,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教育安全防范的主动权。依法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完善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推动建设高水平的平安校园,为保障学校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四是抓好宣传引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论述,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展示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合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 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