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2日 09:0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1990年5月,成守德(右)和同事们在地质调查中。啃干馕、喝溪水就是他们的一顿午饭。 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供图
人物档案
成守德,男,1934年11月生,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主编了新疆第一幅正规出版的1∶20万地质图、矿产图,并首次应用板块观点主编了新疆构造建造图、内生矿产成矿规律及预测图。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研究项目中有1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他的奋斗才会变得有意义。” ——成守德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宋卫国
6月初,成守德和爱人吕明在上海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假期。“工作以来,我和家人一直都聚少离多,现在终于有时间陪家人了。”成守德说。
从1955年到2018年,成守德在地质行业奋斗了63年,致力于描绘新疆的地质构造图,直到84岁他才告别地质工作。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他奋斗的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成守德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出生在1934年,目睹过战争的残酷,从小就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忆起自己入党的动机,成守德说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1949年,成守德的大哥和大姐先后参军。1951年5月,大哥在朝鲜战场牺牲,大姐参军后来到新疆。大哥大姐参军的经历在成守德的心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在重庆清华中学就读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一心向党的决心。
重庆清华中学是董必武提议创办的,筹办者和主要任课教师均系清华大学校友。成守德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初中、高中岁月。1950年初,还在上高中的成守德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成守德大学毕业,他在分配志愿一栏中写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临行前一晚,成守德得知自己要去新疆工作。
工作后的成守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84年,50岁的成守德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独闯西北绘矿图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地质勘探行业也几乎是一片空白。1955年,成守德被分配到原地质部中苏合作第十三大队,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区域地质调查,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地质普查。
成守德跟着苏联专家走遍了新疆的角角落落,大量的实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7年开始,他独立承担区域地质调查任务。
这年夏天,成守德前往西昆仑山的一处山峰进行地质调查。他骑马过一处陡坡时,马滑下了山谷,机灵的成守德跳下马来,马跌进30多米深的山谷摔死了。
没有了马,距离地质调查地点还有很远的路程,成守德对同行者说:“你回去向营地报告,告诉营地我就是爬也要完成这次调查任务。”
成守德独自一人一步步走向山脊,当他完成调查任务返回营地时已是半夜。
还有一次,成守德作为团委委员、普查小队队长带着十几名队员到昆仑山深处执行地质调查任务。完成任务返回时他才发现,早晨路过的一条小河因积雪融化已经变成了洪水沟,挡住了返程的路。
“我是队长,我探路。”成守德骑着马踏进了湍急的河流。没想到,河水中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成守德的马被石块击中,他也被河水冲到了下游,等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的小腿肿得厉害。
回到营地后,队医给成守德进行了简单处理,休息一周后,成守德又生龙活虎地回到地质调查队伍中。
在一线工作的几十年里,成守德曾经有过和雪豹面对面的对峙,翻越过海拔5000多米的西昆仑山口,也闯过被誉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能够为党和国家的地质调查事业作出贡献,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成守德说。
为党为国继续奋斗
1978年,成守德调入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他用辛勤和汗水浇灌出一颗颗成熟的果实。
1980年,在一次油气资源学术研讨会上,成守德用当时最前沿的板块学说和自己调查的资料,重新解读了新疆的地质构造,大胆提出塔里木盆地海相石灰岩地层可能既生油又储油,找到油气田概率很大,而以往在这里找油的重点层位,都被放在陆相地层。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业界认同。
4年后的初秋,塔里木盆地沙参二井喷出强劲油气流,这油气正是产自海相石灰岩地层。这时,有人想起来这是4年前成守德提出的设想。
1999年,成守德65岁,按理可以颐养天年了,可他心里还装着几十年来和队友们历经千难万险才拿到的调查数据和资料,还有很多资料没来得及分析归纳,还没有总结出规律、形成理论。
“国家把我培养成这方面的专家,可我还没完成任务,我放心不下!”对成守德来说,继续为党工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所知,是责任所在。
就这样,成守德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查阅资料、整理数据、带徒弟、传经验……成守德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常常到了深夜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
2015年,81岁的成守德又出版了一本专著,看着这本凝聚了他毕生心得和经验的书,他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我把我一生所学、所悟都写出来了,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成守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