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戍边守初心——记“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

2021年06月29日 18:5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这是我一生中最自豪、最难忘的时刻。我做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这是我对党组织的承诺。”6月29日,荣膺“七一勋章”荣誉后,老党员魏德友激动地说。

  81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他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57载,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边境线安家

  “我留恋这片土地,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这是要干一辈子的事。”魏德友说。

  1964年初,24岁的魏德友来到新疆塔城地区,成为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进驻到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草原深处,便是边境线。

  萨尔布拉克草原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虽叫草原,实为一片戈壁荒滩。

  面对戈壁荒滩,魏德友和全连战士齐上阵,放牧的间隙,开荒、种树、掏地窝子……沉寂多年的地方开始有了庄稼、林带、草场,渐渐焕发生机。

  1967年,魏德友从山东老家娶回刘京好,平地挖出来的地窝子,成了他们的家。在这里,他们养育儿女,守卫边防。

  每年换季时,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夏牧场,5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成了“无人区”。

  一些牧民贪恋水草丰茂,把牲畜赶到靠近国界的地方放养。“他们不知道,边境无小事,别说人了,一头牲畜越界都不得了。”魏德友严肃地说。

  每到转场季节,魏德友总会特别警惕。他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便第一时间上前制止、劝返。

  1981年,原兵二连所属地交给了裕民县管辖。1984年,原兵二连完全撤离,魏德友也应该搬迁至别的连队工作了。但他却买了3头牛、20只羊,要发展养殖业。说到底,他就是不愿离开。

  “既然决定留下,我把用于改善战士们生活的羊群交给你。你有戍边经验,你来当护边员,行不?”时任辖区边防站连长的白松找到魏德友,魏德友一口应承下来。

  白松把边境前沿的一片区域指定为魏德友的放牧巡边区域,给他配发了“义务护边员”袖章和一架望远镜。

  从此,魏德友坚守在草原深处,每天放牧巡逻,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为了守边,魏德友尝遍了酸甜苦辣,漫长的巡逻路磨破了不知多少双鞋子,守边卫国的信念和意志却丝毫不减。

  “放牧守边,是我的使命!”魏德友信念坚定。

  1983年6月,魏德友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原兵二连党支部被撤并,魏德友的组织关系一直放在团里离家30多公里的一个支部,几十年来,他没落下一分钱党费,有时托人代交,有时跑几十公里路自己去交。平时过不上组织生活,他就在巡边时到边防站与战士们一起学习,更多的是从收音机里聆听党的声音。

  “收音机是老魏的‘宝贝’,出门总要随身带着,除了睡觉,其他时候收音机都开着。这里信号不稳定,听不了几个台,但对老魏来说,能听新闻就够了。”妻子刘京好说。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守边至今,魏德友用坏了50台收音机。

  57年来,魏德友和刘京好二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很少进城,吃的是小女儿魏霞穿过几十公里牧道送来的米、面,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艰苦就是考验,不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做一个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人。”魏德友说。

  萨尔布拉克草原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通道,冬季狂风肆虐,积雪有一米多深。夏天牛虻驱之不去、蚊虫猖獗,甚至能把人的皮肤咬烂。

  一次巡逻时,雪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被雪水和汗水浸透的衣服很快冻得僵硬,魏德友每往前挪一步都非常困难。正当孤独无助时,他看见远处有微弱的亮光,便拿出电筒朝亮光处不停闪动。最后,驻地边防站官兵赶来救了他。

  “你是不是傻,天气不好,你就早点回来呗,或者干脆歇一天。”好多次,妻子刘京好看着晚归的丈夫,心疼得直掉眼泪。可魏德友非常执拗:“那不行!组织让我守在这里,是对我的信任,我要做到问心无愧!”

  “父亲这犟脾气一辈子都没变过,我小时候跟着他打草,每天的任务必须完成,哪怕干到凌晨两三点。”女儿魏霞笑着说。

  组织上问魏德友家中有什么困难时,得到的答案总是“没有”。

  57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丝,魏德友每天沿着边境线来回十几公里,累计巡边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他至今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为祖国守边的这些年,我无愧于党、无愧于心。”魏德友说。

  守在这里心才踏实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换一茬,草原上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夫妇始终坚守在这里。

  “几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在荒郊野外过这样的苦日子?”时常有人这样问魏德友。

  魏德友总是笑着回答:“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

  原本,他们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从兵团退休时,魏德友和妻子每月领到的退休工资,足够二人安享晚年。家里人都劝他们回山东养老,魏德友就是不同意,“既然当初我选择来这里,就要坚持到底,不能走。”魏德友说。

  每天,魏德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没有国歌,没有观众,他却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就能找到家。”魏德友说。

  升完旗,魏德友带上“三件宝”:一个已经锈蚀的军用旧水壶、一台老式的收音机、一副望远镜。他去边境线巡逻,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边境线的官兵们早已熟悉了魏德友的身影,经常接到他通报边境线上的信息。脚下的每一寸草地、远山的每一道腰线,都刻在魏德友的心里,任何一丝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以前路不好,要骑马,现在修了柏油路,还有手机,通讯很方便,有啥情况马上就能上报。”魏德友笑着说。

  也有人问魏德友,草原上的日子是不是过得特别慢?他憨笑着说,太快了,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以前,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还要开垦土地或挖树坑,有时候夜里饿得睡不着觉。可短短几十年,国富民强,人人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都要感谢党。”魏德友满怀深情地说。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魏德友也会因为生病住院,但住院没几天就喊着要回去。“他每天不去转一圈,不拿望远镜望一望,睡觉都不踏实。”女儿魏萍说。

  为了让两位老人安享晚年,魏德友的子女在裕民县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好后让他和老伴居住,但遭到了魏德友的拒绝:“我哪儿也不去。之前地窝子都住过了,现在有这三间房,还有啥苦的。边境不能没人守,何况我是党员,我必须留下来。”

  孩子们知道,只要是他认准的事,谁也拗不过他。

  看着魏德友丝毫没有“退休”的想法,2017年,魏萍与丈夫商议后,决定辞去山东的工作回草原定居,与父亲一起继续放牧巡边。

  “父亲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国守边防,我会带着父亲的初心继续走下去。”巡边路上,魏萍也遇到过很多急难险情,但她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

  “走过父亲走的路,我才体会到了他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守边的重要性。能和父亲一起坚守在祖国的边境上,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会一直走下去。”魏萍说。

  这些年,魏德友获得了不少荣誉,“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这些都是党和国家给我的肯定,我和我的孩子们会永远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魏德友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王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