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㉘】吴登云:帕米尔高原上的生命使者

2021年06月30日 12:01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吴登云与江苏省常州市援疆医生和部队医生组成的联合巡回医疗队在边防连队义诊(资料图)。 乌恰县委宣传部供图

吴登云在义诊(资料图)。 乌恰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物档案

  吴登云,1963年从江苏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在乌恰县人民医院一直工作至今。1975年8月入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称号。

  “我希望用自己毕生所学让帕米尔高原上的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吴登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韩沁言

  他走遍了乌恰县的山山水水,熟悉这里每一顶帐篷和每一座雪山。

  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依然没有脱下他那身白大褂,不是坐诊、查房,就是在巡诊路上……

  他把他的全部心血和爱献给了这里的人民,柯尔克孜族人民把他尊为“白衣圣人”。

  他就是乌恰县人民医院的名誉院长吴登云——跋涉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生命使者。

  上了帕米尔高原,就把心扎在了高原

  “吴院长,您是我家的救命恩人!”77岁的加帕尔·哈力木别克一见吴登云就喊“救命恩人”。

  这是记者6月2日在乌恰县人民医院看到的一幕。这样的事,对吴登云而言,很常见。

  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有相识和不相识的农牧民拉住他的手说:“吴院长,你还记得我吗?你治过我的病哩!”

  自从走上帕米尔高原,50多年来,吴登云踏遍了乌恰县所有村子和牧场。到底走了多少路,救治了多少人,吴登云自己也说不清楚,他把一颗心深深扎在了帕米尔高原。

  乌恰县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时间到牧区巡诊和防疫。他骑着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遭遇雪崩、洪水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为了一个病人,要走几天的山路。正是他和那只小药箱,给牧民带去生命的阳光。

  “马背医生”吴登云足迹踏遍乌恰县乡村、社区,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圣人”。

  “作为医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看好每一个兄弟姐妹的病。”吴登云说。

  一次,忙碌了一天的吴登云刚端起碗准备吃饭,突然接到口信: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一名柯尔克孜族妇女难产,眼看就不行了。

  放下碗筷,吴登云抓起药箱就骑马上路了。天色渐暗,岔路很多,吴登云迷路了,走着走着又回到原地。他心急如焚,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辨认地形,盯住远处的一座山快马加鞭,终于在黎明前赶到了。当时,产妇已大量失血,心力几近衰竭。一阵紧张的忙碌后,毡房里终于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而此时,吴登云已20多个小时水米未沾了。

  用毕生所学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我希望用自己毕生所学让帕米尔高原上的百姓生活得更幸福。”6月2日,已是满头白发的吴登云说。

  1966年冬天,一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了乌恰县人民医院。她脸色苍白,双眸无神,一下床,没挪几步便直冒虚汗,这是严重的贫血。年轻的吴登云认为,别无选择,只有输血。

  然而,简陋的医院,连常见的医疗设备都缺乏,哪有什么血库呢?

  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吴登云伸出自己的手臂,很快,300毫升的鲜血从吴登云的体内流进了病人的血管。病人的眼睛有神了,惊喜地说:“我的身上长力气了!”

  “自己献出的只是一点血,别人获得的却是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情。”吴登云说。

  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牧民托合托西·买买提明永远也忘不了吴登云为他儿子植皮的一幕。

  1971年12月1日,托合托西两岁的儿子在玩耍时扑进火堆烧伤。托合托西怀抱儿子骑着骆驼走了两天,才来到乌恰县人民医院。经检查,患儿50%以上的皮肤被烧焦,生命垂危。

  一连十多天,吴登云全身心地投入抢救,患儿终于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接下来就是创面愈合的难关了。

  但是,患儿完好的皮肤所剩无几,又怎么忍心过多取用那些细嫩的皮肤呢?

  救人要紧,情急之下,吴登云给自己打上麻药,从自己腿上切下一块块皮肤,植在了幼儿的身上。如今,身上植有13块邮票大小“吴登云皮肤”的幼儿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每每提及此事,他总是热泪盈眶。

  献血,植皮,这些听起来感人至深的事情,在吴登云的记忆里,早已淡如云烟,他甚至连病人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他总是说:“我是不得已,一个生命濒危的人躺在你面前,你能忍心不管吗?”

  在吴登云的感召下,他的子女都无偿献过血。乌恰县有1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了“永恒血库”志愿者活动,储备了一支献血大军。

  为边疆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2001年,吴登云从医院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牵挂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不是坐诊,就是到病房里查看病人。他总是说:我只不过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有做得更多,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

  “当年,我们医院连我在内只有3名医生。”回首往昔,吴登云说。初到乌恰县,他的第一感觉这里像一个大村庄,12间简陋的土坯房就是乌恰县人民医院。

  如今,乌恰县人民医院在吴登云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二级医疗机构。

  说起乌恰县人民医院和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吴登云言语中掩饰不住兴奋,如今医院人才济济,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为乌恰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才是百年大计。”吴登云觉得,要彻底改变乌恰县医务人员短缺的状况,出路只有一条,立足乌恰实际,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本地医生。

  很快,吴登云的“十年树人计划”得到了实施,首批柯尔克孜族医护人员外出进修。

  “没有吴院长手把手教我医术,哪有我的今天。”已是乌恰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的吐尔洪别克·买买吐尔干说,“吴院长术前帮助我们制定严密的方案,术中在一旁当助手,术后再参与总结经验。每次下乡巡诊,他都要到乡村卫生院所进行业务指导。”

  现在,乌恰县人民医院70%以上的业务骨干都是柯尔克孜族。

  “过去,医院连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而现在除了开胸、开颅手术不能做,几乎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开展,我们的医疗水平在边疆县级医院中领先。”吴登云自豪地说。

  “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帕米尔高原。”如今,吴登云退休不退岗,仍在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发展忙碌奔波。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