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6日 17:39 来源:兵团日报
马军武与妻子张正美在哨所升国旗(资料图片)。张文成摄
7月1日,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马军武在接受媒体采访。 兵团日报记者 秦俊伟 摄
马军武在查看水情(资料图片)。杨东东 摄
马军武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资料图片)。兵团日报记者陈洋摄
马军武和妻子一起巡边(资料图片)。 颜雪娇 提供
在十师一八五团中哈边境,阿拉克别克河水声淙淙,沿着边境线一路蜿蜒而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远远地就把人们引向了一老一新两座瞭望塔,以马军武名字命名的军武哨所每天游客不断。
就在这里,20多公里的巡边路,马军武不知走了多少遍。
“只有坚定信念,越干越好,才不辜负这份荣誉,我会一直在边境线上坚守下去。”刚刚从北京回来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师一八五团四连职工马军武说,“无论巡逻多远,初心始终未变。”
兵团日报记者 马雪娇
兵团人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一座瞭望塔、一个哨所、一面国旗,这里就是马军武、张正美夫妇的家——军武哨所。
军武哨所原名为桑德克哨所,“桑德克”在哈萨克语里是“空箱子”的意思,这个大漠深处的哨所正如其名,方圆数十里,杳无人烟。
1988年4月23日阿拉克别克河发生特大融雪性洪水,十师一八五团用来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被冲垮。
“按照国际惯例,中苏国界位于界河中心。如果任凭界河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的领土就会丢失,国土一寸不能丢。”马军武说。
国土一寸不能丢。一场惊心动魄的国土守卫战由此打响。一八五团和周边兄弟单位经过16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将堤坝的巨大溃口拦堵,让河水重归故道,守住了国土。
当年年仅19岁的马军武参加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国土守卫战,护土守边的种子在他心底萌生。
自那以后,一八五团在界河洪水决口处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增设一名民兵骨干常年驻守,查看水情、河道,守护堤坝,巡视界河。马军武毅然选择成为哨所的首个护边员。
从此,祖国最西北的荒漠升起一缕孤烟,中哈边境线上多了一个年轻的身影。马军武每天登上12米高的瞭望塔观察分水闸、牵着狗巡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守就是30多年。
他像挺立在边境线上的一块界碑,用坚守诠释着兵团人的信仰和奉献。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在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马军武时,马军武铿锵有力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会一生一世在哨所守护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这是兵团人的壮丽誓言,更是兵团人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守护
“实在闷得发慌,我就跑到戈壁滩上或者树林里吼两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当和别人对话了。”马军武说。
在军武哨所周围,自然环境恶劣,被人们形容:“春天被洪水吓死,夏天被蚊虫咬死,秋天被风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冻死。”
陪伴马军武的,只有白杨树迎风招展的身姿,寂静无声的雪山以及界河的潺潺水声。
1992年,张正美嫁给马军武,也搬到了哨所,从此马军武的生活中多了一个陪伴的身影。孤寂的守边生活里多了家长里短的絮叨和温馨。
马军武说:“这是我们的国土,把这里守好等于守好了我们自己的家园。”
远远望去,军武哨所的外墙上“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马军武夫妻俩种在哨所前的菜,长得郁郁葱葱。一大早,夫妻俩就开始了一天的巡边检查。
他和妻子张正美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观察堤坝水情,检查树林植被,维护标志设施,劝阻沿边违规活动人员,30多年,这个哨所,这座界碑,这条界河成了马军武和妻子一生的守望。
作为“军垦二代”的马军武说:“我父母在这里守了这么多年,守边是职责、是使命,守在这里,我挺自豪的。”
30多年如一日。在哨所的值班室办公桌上,有一个值班登记本,上面详细记载着每天各时段的边境线情况和界河水情,仿佛只有在这里,时间才是流动的。
2006年,夫妻俩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哨所;
2008年,新的20米瞭望塔建成,守边夫妻更上层楼,看得更远了;
2017年,军武哨所配备了新一批护边员,哨所旁也新建起戍边执勤点。从此,两个人的“相依为命”变成一群人的守护。
从一种精神传递到带动旅游发展
兵团第21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到抗洪守土纪念馆、一八五团红柳社区党员干部来到军武哨所……近年来,随着一八五团对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等景点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哨所不仅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也成为游客来十师的必游之处。
寂静的军武哨所变得热闹起来,各地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马军武也成了“大忙人”,在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里给来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党员干部讲解激荡人心的抗洪守土保卫战;应邀去各地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和游客宣传边防政策法规。
“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年的决定,更永生难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果需要我再付出一个30年,我一样会坚守在这里。”在报告会上,他讲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如今,马军武夫妇的守边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有一天,马军武蹲在院门口补车胎。一队游客来到了门口,一位男士环顾四周,拉着马军武问道:“老乡,麻烦问一下,那个守边英模马军武在哪里?”
还没等马军武说话,导游就跑过来说道:“这哪是什么老乡啊!方圆几十里根本没别人,他就是马军武!”
近年来,慕名来参观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的游客越来越多,抗洪守土事迹、守边故事作为独特资源,正在为边境旅游业发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