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高原还是盆地,无论火洲还是寒极,无论荒漠还是绿洲,人们也像胡杨树那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

胡杨精神,根植新疆大地

2021年08月11日 09:22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库尔勒市荒山绿化带秋色(2020年10月21日摄)。从1997年开始,库尔勒市干部群众发扬胡杨精神,持之以恒对荒山进行绿化,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约10万亩。确·胡热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杨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荒漠中,有一种树最为独特,那就是胡杨。

  胡杨,被誉为“沙漠英雄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是它用生命谱写的传奇。

  它是荒漠环境的改造者,不断分蘖植株,形成“一棵胡杨一片林”的生态屏障;它孤独地承受着大漠风霜,把根深深扎进大地,虬枝举臂,守护着每一片绿洲。

  在天山南北,无论高原还是盆地,无论火洲还是寒极,无论荒漠还是绿洲,人们也像胡杨树那样,默默耕耘、倔强成长,克服一切阻碍,战胜一切困难,铸就了英雄的胡杨精神。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已然成为一种丰厚滋养,一种精神指引,为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提供不竭动力。

  胡杨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构成

  今年毕业季,两个远隔千里、互不相识的年轻人——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本部的赫兰双与来自该校克拉玛依校区的谭中炜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到塔里木油田工作,做祖国边疆的采油人。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并寄语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纸短情长,嘱托犹在耳畔。一年过去,该校区的毕业生用实际行动向总书记报告——截至目前,今年签约的就业学生中,256人选择西部基层,其中217人留在新疆工作,分别占已签约人数的72%、61%。

  青年学子扎根边疆的无悔选择,正是胡杨精神的生动写照。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祖国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植根于新疆大地、中华文化、人民实践的胡杨精神,折射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深层的内心情感、长期的道德积淀、鲜明的行为特征,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构成。

  最近几天,“七一勋章”获得者、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党支部原书记买买提江·吾买尔格外忙碌。在村里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旗帜鲜明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维护社会稳定,面对威胁挺身而出,有力捍卫社会和谐安定”,这是买买提江·吾买尔的“七一勋章”颁授词。

  永远跟党走!这句铮铮誓言,买买提江·吾买尔一生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根植新疆大地的胡杨精神,是爱国主义在新疆的体现,蕴含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忠诚担当。

  在戈壁大漠,任凭风暴肆虐、盐碱侵袭,胡杨牢牢扎根沙漠,固定着沙丘,守护着绿洲。如胡杨对大地的忠诚,天山南北的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当作最强的信念、最大的担当。

  从打算骑着毛驴上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库尔班·吐鲁木,到护边路上刻写“中国石”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怀揣赤诚之心建设新疆的支边青年,到新时代扎根基层、奉献边疆的各族儿女,不论从事何种工作,不论来自哪个地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疆的心坚如磐石。

    金秋胡杨。天山网-新疆日报资料图片

   胡杨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

  “策勒县风沙大,但我们的干劲更大。我要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不久前,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的策勒县委书记马江山如是说。

  策勒县曾是深度贫困县,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马江山带头包联深度贫困村,遍访115个贫困村和7个非贫困村,前后走访入户近4000户。

  为解决该县恰哈乡7个深度贫困村的饮水安全问题,马江山带领水利干部翻山越岭,车到不了的地方就步行,选址建水厂。

  2019年底,7个村顺利通上了自来水。2020年,策勒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今年,策勒县委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胡杨精神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努力奋斗取得成就的最好注解。

  在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看到现代化的高炉和生产线,88岁的退休职工晏章华禁不住感慨:“这一切都是奋斗出来的!”

  70年前,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和新疆各族干部群众靠节衣缩食、人拉肩扛建设八一钢铁厂的画面犹在眼前。从没有一寸铁路到跨入高铁时代,从封闭落后偏居一隅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从温饱不足到安居乐业……新疆人练就了胡杨般坚韧不拔的性格,用奋斗在祖国的西北角书写壮丽的人间奇迹。

  向胡杨学什么?学它生命力中蕴含的顽强斗志、无畏精神和浩然正气。在维护稳定的战场上,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与“三股势力”坚决斗争;在脱贫攻坚的答卷上,写满干部群众尽锐出战、攻克贫困堡垒的辛勤付出;在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汇涓滴之力,与病毒较量……胡杨精神,已深深融入新疆人的精神血脉,成为天山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

  努力当胡杨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

  “多年援疆,让我对新疆充满了深深的依恋。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扎根边疆、奉献边疆,是我一生的情怀和追求。”作为一位连续3次援疆、在疆工作超过10年的“资深援疆干部”,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怀像胡杨一样,把根扎在新疆。

  自2010年12月起,刘志怀作为河南理工大学第七、八、九批援疆干部,担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他主持创建了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哈密第一个产业研究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2020年5月,刘志怀调任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在教育援疆的路上继续奋斗。

  如果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胡杨精神的永恒本色,那么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则是胡杨精神的鲜明指向和外化结果。一部中国新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激扬奋进的创业史和奉献史。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各族干部群众将胡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当好胡杨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

  在被誉为“沙漠学府”的塔里木大学,教育工作者扎根南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一批批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小胡杨”。建校至今培养的7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中,近七成留在南疆工作。

  传承胡杨精神,砥砺戍边豪情。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六支队定期讲好专题党课,组织官兵参观红色遗迹。他们还创作排演《胡杨》《唱响戈壁》等节目,拍摄微电影,激励官兵发扬胡杨精神,建功军营。

  自治区政协委员、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肖涛扎根教育一线27年。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她带来了《以“文化润疆”为引领大力弘扬“胡杨精神”》的提案。

  “胡杨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润疆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弘扬胡杨精神,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肖涛说。

[责任编辑: 宁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