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老店丨阿舍甜食店:过日子就像这老月饼 实实在在心里甜

2021年09月21日 11:2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一家店,一条街,一片区,一座城。总有些人和店,是一直留在原地,等你学成归来、差旅回家的存在,是你无论走到哪儿、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情怀。即日起,天山网/新疆日报开设《寻找身边的老店》栏目,为你讲述老店的故事。

9月15日,马希霞在摆放自制的各类传统甜食。记者邹懿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余梦凡 

  “包月饼的时候要小心馅料里的花生碎戳破面皮,放进模具里按压成型的力道也要均匀,不然很容易‘破肚’。”马希霞和店员手下生风,再经过烤箱220℃的高温烤制,几十枚金灿灿的“圆月”出炉,每一枚都透着新鲜和硬朗。

  今年,是阿舍甜食店迎来的第13个中秋节。随着中秋的到来,进店问询月饼的顾客越来越多。店里全年都在销售的月饼,终于从食品柜最下面一层“走”向柜台的“C位”,迎来自己一年一度的高光时刻。

9月15日,马希霞和丈夫一起摆放各类甜食。记者邹懿摄

  手工月饼的炼成

  阿舍甜食店位于乌鲁木齐市建中路,地理位置优越,步行5分钟就能到新疆人民剧场,往南一公里多就是二道桥大巴扎。

  一大早,马希霞就到店里开始忙碌。

  手工月饼,讲求“手工”二字。从月饼皮到馅料制作,再到包月饼,都要有经过指尖的温度。

  马希夏和店员童彩霞用面粉、食用油、糖浆按比例和面,制作饼皮原料用的油面团。糖浆半个月前就要煮好,到了此时刚好回软。饧了2个小时的面团被切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再逐个用手按成面皮。

  在比脸盆还大的盆里,依次放入面粉、白糖、花生碎、黑芝麻、白芝麻、青红丝、植物油,搅拌均匀,捏成小球。马希霞左手托着柔软的面皮,右手将馅料小球的五仁馅料塞进饼皮,包出一个大号“汤圆”,随后放进模具按压成型。

9月15日,马希霞称重月饼馅。记者邹懿摄

  经高温烤制后,刚出炉的手工月饼面皮是较硬较干的,放置时间越长,越发松软。

  一上午的忙碌终于结束,留下被擦得铮亮的不锈钢台案和锅灶,还有烤箱里的余温。

  30余种甜食的成长史

  烤完月饼,开始炸馓子。一直站在热油锅前,马希霞的脸颊微微泛红。她两只手各拿一根筷子,待锅中的馓子变成金黄色就迅速捞出,叠放至盘中——“馓子就是这么一筷子一筷子捞出来的,所以叫‘捞馓子’。”话音刚落,又一摞馓子从油锅里“起身”。

  包括馓子在内,店里40余种食品中有超过30种都是手工制作。

  金黄色的油糕外皮薄如蝉翼,2元的售价已10年未变。旁边依次是香甜软糯的八宝饭、酥松绵软的沙琪玛、松脆可口的炸馓子。食品柜的第一层摆放着手工醪糟、鸡蛋糕,中间层被豆沙、枣泥、五仁、椒盐等口味的各色糕点占据。中秋节以外的时间,月饼和白色酥皮点心被摆在了最下面一层,不低头很难看到。

  2008年,为了能有更灵活的时间照顾子女,马希霞放弃了幼师工作,和丈夫苏照瑞开了阿舍甜食店。万事开头难。烤的月饼一次又一次裂开,炸的馓子全都断在锅里,点心的馅料甜度和软硬度总是掌握不好。

  卷起袖子坐下休息,她露出胳膊上这些年被热油烫过的印记:“当幼师时特别喜欢穿裙子,现在不行了,天天泡在店里,满身油烟味。出去买衣服,别人说我掏出的钱都有一股油烟味,但我不介意。现在的好日子不就是从油烟里泡出来的吗?普通人过日子就像这老月饼,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心里甜。”

  曾经的失败也变成笑出的泪花:“品相不好的卖给顾客不合适,扔了又浪费,所以就送给亲友吃。一直到现在都有朋友开玩笑说,那时候看到我拿的糕点就害怕。”

9月15日,马希霞和同事一起展示各种颜色的甜食。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邹懿摄

  饼是家乡甜

  作为乌鲁木齐土生土长的“60后”,苏照瑞对50年前附近的环境记忆犹新:最气派的建筑物是新疆人民剧场,几棵树构成的南门环岛偶有车辆经过。如今,路两侧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上的车水马龙与地下的轨道交通缩小了生活圈。

  “就连甜食的世界也在改变。曾经特别受欢迎的麒麟酥、黑仿白月饼因为吃的人越来越少,正在慢慢消失。相对于传统甜食,年轻人更喜欢新潮小吃。”苏照瑞说,他们夫妻二人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一直坚持经营手工传统甜食店的原因,是顾客对传统甜食的执念与情怀。

  63岁的马玉清是这家店的老顾客。他看着手里的桃酥,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回忆:“在买粮买布都要凭票的年代,炒菜的油都金贵,吃糕点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提着一包桃酥去别人家做客,是相当体面的。现在不缺吃了,却还是惦记着这块桃酥。”

  月是故乡明,饼是家乡甜。半个多月前,一位顾客专程找到店里,一口气买走了50个月饼。顾客告诉苏照瑞,这些月饼是要寄到国外的。远在国外的家人想吃家乡的手工月饼,吃到这个味道,就没那么想家了。

[责任编辑: 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