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4日 09:1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守望】
马鹿在刚铺设完成的G575线巴哈公路旁的草原上觅食(8月26日摄)。
G575线巴哈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一边建设一边绿化,将公路建设成绿色公路(7月25日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蔡增乐 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永飞
秋日的东天山景区,空旷的草原已泛出微黄。湛蓝色的天空下,壮硕的牛、矫健的马、成群的羊或悠闲踱步,或撒欢奔跑,或低头吃草……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原野气息。
不远处,新修的G575线巴里坤—哈密公路犹如一条深色丝带,将这个4A级旅游景区一分为二,但丝毫没有打破草原的和谐与宁静。
“虽然G575线是丝绸之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通G30、G7和G312三条要道,但建设重大项目绝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新疆G575线巴哈公路土建一标项目总工程师张帅说。
工地用水实现循环利用
位于G575线巴哈公路控制性工程——东天山特长隧道主洞口附近的项目1号拌合站内,四对水泥罐、一对粉煤灰罐,齐刷刷伸向天空。
“拌合站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拌合站一天需要用水150多吨,全部来自净化过的隧道工程排水。这不仅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节约了东天山景区的水资源。”该拌合站站长杜林杰说。
顺着杜林杰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远处隧道口附近的净化池中,伸出一根管道,蜿蜒着通向拌合站。
“隧道施工产生的污水往往包括油污、泥沙、速凝剂等杂质,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破坏。”土建一标项目安全副总监苏鑫说。
为此,项目部在主洞口设置了七级沉淀池,特别是在斜井口,花费500多万元设置了三级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水符合工程再利用和排放标准。我们做过测试,用净化过的水养鱼,鱼都活得好好的。”苏鑫说。
说话间,苏鑫让人拿来一份第三方水质检测报告,报告显示,PH值、不溶物、可溶物、氯化物、硫酸盐、碱含量等指标均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技术要求。
苏鑫介绍,工程排水不仅在拌合站实现了再利用,在洞内喷淋系统、路边喷灌、地面洒水等方面也得到了再利用,施工、除尘、绿化……水循环利用实现一举多得。
“按以往施工的惯例,办理相关手续后,一个拌合站就要打四五口机井;我们这个标段有两个拌合站,如果全部打机井抽取地下水,那将是极大的浪费。”土建一标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李军说。
苏鑫告诉记者,项目施工5年多来,其实只打了一口机井,只用于抽取生活用水。
花钱雇人也要保护动物
G575线巴哈公路将占地7000多亩的马鹿场一分为二。马鹿场原属伊吾马场,现有马鹿100多头,系上世纪70年代圈养的野生马鹿驯化繁殖而来。
除了马鹿,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在东天山景区出没。项目部不远处就是哈密市伊州区白石头乡松树塘社区,社区干部王健在当地已经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这里的生态变迁。“近年来,野生动物越来越多,野猪、狐狸、狼经常出没,有的还时常跑到社区院子里来。”他说。
在东天山特长隧道入口西北方向,新修的公路旁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子。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农民张永新和妻子在这里居住了3年零4个月。他们的任务就是受项目部委托,保护这里的动物。
在张永新看来,夫妻二人独处山野之间,虽然不免有些寂寞,但保护动物倒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们吃剩的饭菜就放在门口的盆子里,几头胆大的马鹿会过来吃剩饭剩菜,后来熟悉了,成群结队的马鹿都会跟过来。”说到这儿,张永新脸上露出了微笑。
8月底,他们离开了这里。“虽然路和护栏都修好了,但是傍晚时分,我还会骑着摩托车来转一圈,看看有没有马鹿走丢,或者有偷猎动物的。”张永新说。
还有一件事让张永新记忆犹新。每年夏秋之交,成群的粉红椋鸟就会来到工地附近觅食、栖息、繁殖。
“最多的一次是在2017年,当时工地边的石堆里,到处都是粉红椋鸟。怕打扰鸟的生活,工地还为此停工了两个月。”张永新回忆道。
张永新和妻子都是爱鸟之人。粉红椋鸟来了,有的会飞到房门口的盆子里觅食。每当此时,夫妻二人就会像孩子一样,趴在窗户上,悄悄地看着鸟,生怕惊扰了它们。
除了派人守护,为了便于各类动物在道路两边自由迁徙,项目部还在路基上修了16道涵洞,供动物通行。
驱车行走于工地的临时便道上,路两旁每隔一二百米,就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护动物”。“雇人也好、停工也罢,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效益,但保护动物是我们必须尽到的责任。”李军说。
植被恢复覆盖每寸土地
“绝不能让土地裸露一寸肌肤!”9月5日,站在东天山特长隧道入口西北方向2公里处的弃渣场,苏鑫斩钉截铁地说。
这个弃渣场原本是个深坑,施工之初,项目部办理了征地手续,征用了这个深坑,利用里面的砂石生产混凝土,而隧道挖出的碎石,用来填埋深坑。如今,深坑已经成了平地。
在弃渣场的周边围着一圈土堆,黑褐色的土堆上长着草。苏鑫指着土堆说:“这是我们在路基施工时,保存的地表腐殖土。因为这种土肥力强,易于植物生长,我们就没舍得糟蹋。现在深坑已经填平了,我们马上要把腐殖土覆盖在上面,撒上草籽,进行植被恢复。”
按照常规设计,G575线巴哈公路的路基边坡应该是混凝土修建的骨型拱架,如今却看不到半点混凝土,而是绿草茵茵。“骨型拱架中种草不易存活,我们就选择全部用土坡,并且覆盖了腐殖土,撒了草籽,现在草长得越来越茂盛了。”苏鑫说。
尽可能减少植被破坏,是项目施工的第一原则。在苏鑫看来,“零开挖”进洞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按照以往的做法,在山坡上开挖隧道,需要先垂直于地面在山坡上切出一个断面,然后从这个断面挖进去。“可以说,断面距离山体越近,隧道上方的岩层越厚,施工越安全,但是破坏的山体植被就越多。”苏鑫解释说。
为了保护山体植被,东天山特长隧道坚持“零开挖”进洞理念,隧道的开挖断面距离山体要比往常远了七八十米。隧道上壁到上方山坡地面的埋深只有1米,这个厚度在以往要达到4.5米左右,隧道洞口开挖宽度也仅有14米。这就意味着,一个隧道进口可以减少破坏植被约1000平方米。“这就好比给人做手术,切口越小越好。”张帅说。
“隧道施工也好,路面施工也好,其实我们做工程的就是直接跟大自然打交道,我们善待自然,自然才会善待我们。”苏鑫告诉记者,“等到工程结束,对职工宿舍、拌合站等施工占用地面,我们都要进行植被恢复。”
采访中,记者留意到,临时便道两边的云杉根部,缠着一米多高的麻绳。“这是为了防止各类施工器械损坏树木,擦破了树皮,树也会痛,也会流泪。”苏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