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千年贫困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少

2021年10月17日 09:4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砥砺奋进五年间】

  10月13日,工人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新疆宇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近年来,呼图壁县依托当地优质棉花资源,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陶维明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

  时间往往成为衡量进步的一种尺度。5年间,全区上下坚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精准方略,紧扣目标标准,向深度贫困发起一轮接一轮的强劲攻势。

  九转功成,至2020年末,新疆告别了绝对贫困的历史,全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出实招 精准施策增福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沙漠能吃啥?”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位于沙漠边缘,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村民的脑海中。

  2018年,自治区团委驻巴克墩村“访惠聚”工作队经过考察发现,该村自然条件虽不适宜传统作物生长,但具有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是种辣椒的“宝地”。

  “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学会了种辣椒的技术。”村民伊敏托合提·热杰普说,种辣椒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乡亲们大多靠它脱了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截至今年8月,巴克墩村通过大力发展色素辣椒种植产业,打造集“育苗、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高新农业产业园,已带动近200户村民稳定增收。

  只待春风起,铁树也开花。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区各地认真查找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对标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的具体指标,生成实施具体项目,各族群众的希望开始拔节生长。

  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生态补偿扶持、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措施兜底……5年来,一系列惠民政策精准落地,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增收。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底的1964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0830元,年均增长28%,实现了“两不愁”。

  补短板 夯实基础练硬功

  “再也不用喝苦水了!”看到水龙头清水喷涌,伽师县江巴孜乡依排克其村村民穆萨·阿西木不禁接过水管“豪饮”起来。去年夏天,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投用,至此,新疆各族群众彻底告别苦咸水,全面实现饮水安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5年来,我区各地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固强补弱,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了澎湃力量。

  于田县斯也克乡恰尔瓦村以畜牧养殖为主要产业,但过去由于村子不通路,牛羊销售成了老大难问题。

  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全面建设,恰尔瓦村道路从土路变成了宽阔的硬化路。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助当地群众踏上致富通途。

  短短几年间,全区3666个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再奋斗 巩固成果防返贫

  10月11日清晨,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其日克村的辣椒地里,村民阿吉·马木提弓着腰摘辣椒。

  今年4月,阿吉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了当地的辣椒合作社,并进入合作社打工。半年时间,流转费和劳务收入超过了1.5万元。

  如今,脱贫攻坚战的“硝烟”早已散去,回望脱贫攻坚伟大征程,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天山儿女干劲更大、信心十足。当前,新疆“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经脱贫攻坚战的洗礼,面向新目标,新疆积蓄了充沛力量。

  今年,全疆各地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我区不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管理和帮扶机制,出台了防止返贫动态管理和帮扶机制相关文件,重点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过了一山再攀一峰。天山南北,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正回荡于千里沃野之上。

[责任编辑: 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