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17:5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王晶晶摄影报道)一出《钟馗醉酒》,一出《真假美猴王》。10月18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浙江展区内,浙江泰顺提线木偶戏非遗传承人蔡晓华用短短10分钟的表演,赢得了无数叫好声。
“泰顺有20多个提线木偶戏班,很多戏班常年在景区驻场演出,经验很丰富,一开场就能吸引游客的注意。”蔡晓华说。
“非遗展”浙江展区内,浙江泰顺提线木偶戏传承人蔡晓华(右一)和同伴的表演,赢得了无数叫好声。
此次非遗展,很多地方展示了“非遗+旅游”的新路径、新方法,从非遗展演到非遗集市,再到“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线路……“非遗+旅游”玩出新花样,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非遗进景区 相互促发展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展区,非遗传承人满都来演唱着英雄史诗《江格尔》,参观人群中有人认出了他。“去年,我去博湖县大河口景区玩,看过他的演出。回来后我经常上网搜索《江格尔》听,越听越喜欢。”乌鲁木齐市民高群飞说。博湖县将非遗演出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成为当地一大特色。
在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每天下午2点都会有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的表演;在乌恰县,看玛纳斯奇的演出,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项目。“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都是景区的香饽饽,深受游客喜爱,他们不仅为游客展示了非遗的魅力,收入也很可观。”乌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古力加马力·买买提吐尔干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非遗演出进景区已成常态化。非遗传承人与景区在合作中碰撞出了火花,非遗为景区增加文化元素,景区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路径,让非遗在不断保护与发展中精彩地活在当下。
非遗大集市 体验更立体
在吐鲁番市展区,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和印花布织染技艺展台前,来体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模具、泥坯和工具,都是专业定制的。在景区的非遗集市里,我们的体验项目很火。”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李斐说。
10月17日,在“非遗展”吐鲁番市展区,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和印花布织染技艺展台,前来体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去年,吐鲁番葡萄沟景区设立全疆首个非遗集市,除了土陶、印花制作技艺外,沙疗、柳编和桑皮纸等也落户集市,游客不仅能看,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人气越来越旺。
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吾买尔·阿不都拉说,吐鲁番有丰富的非遗和旅游资源。近年来,游客需求升级,更喜欢参与性、互动性强的项目,非遗集市应运而生,“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非遗成为助推吐鲁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看醒狮表演,钻进巨大的醒狮内部了解醒狮如何眨眼睛,通过手机拍摄醒狮VR视频,30多种醒狮衍生文创产品供游客挑选……在广东展区,广东醒狮传承人赵伟斌说,他们有一套集展演、展示和展销为一体的成功经验,“我们的醒狮表演,早就不是一支民间艺术表演队,而是非遗大集市,让观众有了立体体验。”
非遗旅游线路 推进文旅融合
“来我们厂子搞研学游的人特别多,旅游这块的收入占我们厂收入的近三成。”安徽省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佘征军说,他的笔厂是当地研学游线路的重要打卡地。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宋磊介绍,安徽已经形成了多条成熟的“非遗+研学游”线路,其中“徽文化研学之旅”非遗主题线路以宣城、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宣纸、宣笔、徽墨、砚和徽雕”为内容载体,以在校师生研学行为主要客户群体,年平均待游客约60万人次,总体收益达4亿元。
在新疆,各地也在努力将“非遗+旅游”推向纵深。去年,喀什地区推出“非遗旅游线路”等多条旅游产品,其中“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被评为全国非遗精品旅游线路。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说,新疆将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推进“非遗集市”建设,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加强非遗项目的体验和互动;支持旅行社、旅游企业等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为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旅游拓展非遗的传播途径,弘扬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侯汉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