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可免耕、养牛不盖圈、放牧用手机——

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蝶变

2021年11月12日 09:0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地州观察】

  11月7日,农民开着农机抢收甜菜(无人机拍摄)。眼下,温泉县安格里格镇千亩甜菜陆续开始收获。中粮屯河博州糖业有限公司组织员工来到田间,帮助农民抢收甜菜,助农增收。张彦胜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宋雅文 张婷

  种地不犁地、养牛不盖圈、放牧不跟牧……这样的种养模式听说过吗?

  近年来,新疆各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按照“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的思路,因地制宜,深挖现代农牧业发展潜力,在养殖、种植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了蝶变。

  种地不犁地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家2000多亩免耕玉米已经采收完了,经过测算,最高亩产达1400多公斤。”11月8日,博乐市青得里镇定吉格村种植户张贵金高兴地说。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种地必须要先清秸秆,再翻地、起垄、播种。如今,在博乐市,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被打破。

  每年到播种期,在博乐市免耕玉米地里就能看见装有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和“云监控”系统的免耕播种机来回穿梭作业的情景。土地不用翻耕,免耕播种机就把播种、施肥等程序一次性完成,大大加快了玉米播种进度。

  “免耕播种是一种保护性耕作,不犁地、不翻地、不耕地,省时省力省钱。免耕播种机具有准确精播种、开沟深浅一致等优势,使用免耕机播种无论是出苗或长势都优于其他播种方式。”博乐市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蒋贵菊说。

  蒋贵菊介绍,和传统玉米种植方式不同,免耕玉米就是在玉米收获时,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均匀覆盖地表,春季不需要再翻耕土地,通过机械设备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不仅可以解决农田荒漠化问题,还为降本增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几日,免耕玉米采收后,蒋贵菊特意到定吉格村免耕玉米地里观察土壤,“以前这块土地硬邦邦的,现在,利用机械将玉米秸秆打碎,均匀覆盖在土地上,有效减少了因土地翻耕带来的墒情损失,土地变得特别松软,抗旱保墒能力增强了,地里的蚯蚓也变多了。”说着,蒋贵菊抓起一把土攥成了团,松开后,攥成团的土快速散落在地上。

  2009年,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在新疆启动。经过11年技术攻关,2019年,蒋贵菊和同事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套滴灌带辅助铺设装置,解决水肥一体化难题,率先在博乐市试种了3300亩免耕玉米。如今,博乐市免耕玉米种植面积已增加到3万多亩。

  为鼓励农民使用免耕技术,政府拿出780万元补贴播种机械购置、导航系统和“云播种”监控设备的安装等。

  蒋贵菊说,通过3年推广应用,“种地不耕地”已被种植户广为认可。种植户们看到了免耕玉米的好处,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同时还减少了对农田土壤的侵蚀,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经过3年的种植,张贵金已经成了免耕玉米的“忠粉”。“今年我家2000多亩免耕玉米只雇了3个人帮忙,还减少了地膜费、耕整作业费,综合成本比常规铺膜玉米每亩降低了110元,产量高出100公斤左右。”张贵金笑呵呵地说,他明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

  “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带动更多农民种植免耕玉米,计划3年内,博乐市20万亩玉米种植推广率达到80%以上。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试种免耕小麦,后期还将试种保护性耕作油葵等农作物。”蒋贵菊说。

  养牛不盖圈

  立冬时节,走进位于塔城市恰夏镇窝尔塔阿树塔斯村的新疆华凌三农草原牧业有限公司养殖产业园,一排排用竹夹板做成的围栏里,上万头肉牛在踱步、吃草。

  新疆华凌三农草原牧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晖告诉记者,养牛不盖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2018年9月,新疆华凌三农草原牧业有限公司建成了集肉牛良种选育推广、高效繁育管理、规模育肥经营于一体的科技型肉牛产业园。

  近年来,该公司紧紧围绕新疆肉牛种质资源和饲草料资源优势,科学探索解决当前和今后肉牛养殖过程中肉质改善、养殖效益最大化等问题。

  目前,该公司已构建竹板挡风墙、饲喂通道、转牛通道、电加热水槽等网格化“井”字形散栏养殖小栏。养殖场内现有散栏养殖小栏700余个,每个小栏面积3000平方米,散栏圈舍面积达210余万平方米。

  “养牛不盖圈好处很多。”曹晖告诉记者,散栏饲养肉牛精神状况、健康状况较好,同等饲养环境、同等体重条件下,肉牛出栏瘦肉重量比拴系肉牛提高3%—5%,脂肪重量少3%—5%,散栏肉牛活重价格比拴系肉牛每公斤高1.5元,按照肉牛出栏平均650公斤计算,每头牛活重出栏比拴系饲养多增收近1000元。同时,散栏饲养牛运动量充足、活动自由,常见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较低,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降低较为明显,比舍饲和拴系的牛降低5%左右,间接减少了抗生素使用量,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散栏饲养的设计和运营便于规模化管理和操作,全程畜牧机械化运用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工饲养管理规模由以前舍饲拴系的100—200头达到现在散栏饲养的1000余头,提高了5—10倍。”曹晖说,散栏饲养的建造成本较低,是传统舍饲饲养投入成本的十分之一,平均每头牛固定资产投资1000元左右,其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也更低,间接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省下的资金可投入到肉牛饲养和良种培育中,实现良性循环。

  放牧不跟牧

  “牛羊跟着水草走,牧人跟着牛羊走”是传统牧业生产的写照。然而现在,通过一部手机,牧民们足不出户就能放牧。

  在福海县喀拉玛盖镇开勒铁开村,当地牧民放牧用上了智能化设备,放牧和以前大不一样。

  过去,村民塔勒道·黑扎提是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如今,他的身份除了牧民,还是阿勒泰掌上牧场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2016年,塔勒道加入阿勒泰掌上牧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每只羔羊都佩戴超高频电子耳标,用户确认领养后,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监测羊在草原上的生活轨迹。

  “手机养羊”模式让消费者从过去的间接“听说”企业有机养殖,到现在的直接“看到”羊的生长环境,解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也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感。

  除了建立实时监测的智慧牧场,公司还建立了从牧场到产品,从活畜到屠宰、加工、销售、服务的完整质量监控体系。

  同样的智能与便捷在青河县阿热勒托别镇库木尔肯村牧民吐尔森·马尔哈旦家上演。

  眼下,吐尔森使用了北斗卫星放牧系统,每头牛的耳朵上都装有定位耳标芯片。吐尔森说,以前把牛放出去,要骑着摩托车在戈壁滩上漫无目的地找牛。自从给牛装上了耳标芯片,无论到哪,他都可以远程实时掌握牛群的位置、移动速度。

  “把牛放出去人就不用跟着了,在家看看手机,就知道牛在哪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吐尔森说。

  有了“北斗”,吐尔森又买了一台铲车,用曾经的放牧时间到工地上干活,多了份收入。

  2020年10月,青河县引进一批北斗定位放牧系统,发给牧民免费试用推广,将北斗定位耳标芯片安装在牛羊身上,通过网络信号传输到手机上,牧民坐在家里就能掌握牛羊基本信息、运动轨迹和所在地理位置,还能一键导航沿途寻找牛羊。

  “从传统放牧到智慧放牧,其主要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已经从以群体为导向的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以个体为导向的智能精细管理,最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阿勒泰地区正在着力培育一支爱牧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牧民队伍。”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叶尔江·卡孜木说。

  记者手记

  让农业搭上科技快车

  借助现代生产技术,新疆农牧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蝶变。

  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上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养牛不盖圈,虽然看似“简陋”,其中却蕴含着科学养殖的理念;种地不犁地,虽“颠覆”了传统认知,却让种地变得更加省时省力省钱;放牧不跟牧,改变了“牧人跟着牛羊转”的传统游牧生活。

  这些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用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让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让农村生产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 姜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