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17:5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黄凌燕
11月5日晚,在上海市东方艺术中心圆形演奏厅,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的6位民间音乐人,携手上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弹拨乐团及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为300多名上海观众送上一场名为《额尔齐斯河的波浪》民间大师音乐会。这一晚,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额、口弦琴的乐声带着额尔齐斯河的浪花,流淌到4300公里外的黄浦江畔。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乐团“金豆豆组合”和新疆的民间艺人联奏 张珊供图
打破规则的“众乐乐”
将近100分钟的音乐会,以13首传统曲目为主,由自然、情感、历史、人生多个主题构成,诉说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充满哲理的生活智慧以及亘古不变的审美与情感。
民间音乐人跨越了老中青三代。69岁的拜力汗·哈力阿克拜尔年龄最大,也是传统乐器斯布孜额的演奏大师;65岁的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是库布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擅长弹冬不拉;加那尔别克·阿黑哈提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是个“90后”;加孜拉·沙河提别克是阿勒泰地区小有名气的民间歌手。
拜力汗用斯布孜额吹响了《额尔齐斯河的波浪》,声音清润纯粹,如同风吹皱了河水,波纹涟漪,越荡越远,音乐会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到了额尔齐斯河的岸边。
沙依拉西演奏了自己创作的《白色的波浪》,冬不拉琴声婉转悠扬,沁人心扉,他将乌伦古湖上的粼粼波光用音乐展现出来。
“每当思念起金麦子,我用思念的心唱起金麦子这首歌......”来自富蕴县的铁尔麦师热哈提·赛提汗和妻子卡孜曼·借特甫斯表演了《金色的麦田》,歌里唱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舞台上热哈提夫妇不时对望,所以即便观众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歌中之意。
音乐会的尾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乐团与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民间艺人联手演奏《黑走马》。活泼明快的乐曲感染了观众,欢呼声中,有人不禁上台和演员共舞,“打破了音乐厅里台下观众不能上台的规则,这就是众乐乐的真谛。”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说。
在上海做市场工作的刘畅谈及现场聆听的感受说:“这些乐器和音乐构建了一个跨越地理空间的桥梁,让人动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专业硕士孔贝贝说:“真实的情感都是以歌而记,爱与思念是什么,心知道,歌知道,心上人的耳朵知道。”
拜力汗(中)和徒弟肯杰别克(左)、张珊(右)演奏 张珊供图
师生的联合演出
这场音乐会的举行,源于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张珊。
2017年,张珊到青河县做田野考察,认识了沙依拉西,并跟随他学习弹奏冬不拉。张珊通过反复聆听演奏录音,用了一年学会这种乐器。
从此,张珊每年都会来到新疆,和民间艺人学习乐器和民歌。
2019年,张珊跟随拜力汗学习斯布孜额。常人需用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吹响的斯布孜额,他用两周时间就能吹奏完整曲目,得到老师的赞扬,称他和这件乐器有神奇的缘分。
今年3月起,张珊常住热哈提家中和他学习铁尔麦,“这些歌里渗透着人们的生活哲学。”
“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无私帮助,是他们的口传心授,让我的研究结出成果。我想将他们送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熟悉新疆和新疆的音乐。”他说,请这些民间艺人到上海开场音乐会的计划由此开始,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今年11月,音乐会如期举行,“音乐会更像是师生的联合演出。”
张珊说:“大家对新疆有很多的向往,比如壮美的自然风景,浓厚的人文气息,但最深刻的感受还是要来自人与人之间流经内心的互动与接触,这或许比看风景更有温度。”
张珊(左)与热哈提、卡孜曼夫妇合唱 张珊供图
音乐的交流与传承
音乐会的第四章节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乐团和新疆民间艺人联奏的 《都达尔和玛丽亚(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燕子》,经过王洛宾改编的民歌在专业院团和民间艺术家的对话中得以重现。
无论是上台共舞的观众,还是专业与民间的结合,音乐给了人们更细腻更柔软的沟通方式。拜力汗说:“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同台演出,是很好的交流与学习,音乐让我们相互了解。”
加那尔别克参加过多次大型演出,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他说:“比较以前的演出,这次是非专业化的,表演者都是民间艺人,但和观众的互动交流也多,大家完全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
沙依拉西的“粉丝”遍及全国,既有音乐爱好者,也有像张珊一样的专业学生,“还有人通过网络认识我,和我学习冬不拉。”
策划团队曾担心这是一场“猎奇”音乐会,张珊却不认为:“音乐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动人故事,观众的反应说明他们被打动了,这是大家共同的情感。”
音乐会结束,张珊计划走进学校给孩子教冬不拉。他曾经通过网络给湖北神农架的3000多名孩子讲授我国民间音乐。在他看来,音乐绝不是单一的形式或某一个曲目,而在思维和表达,这需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这也是艺术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