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新疆棉花的产业链之旅

2021年12月20日 08:5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4月6日,播种机在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博斯坦村的棉田里播种棉花。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蔡增乐摄

7月21日,库车市塔里木乡依坎库勒社区的棉农在棉田里利用无人机喷药。袁欢欢摄

11月10日,大型采棉机在尉犁县兴平镇统其克村棉田采收棉花。李飞摄

11月6日,员工在乌苏市中盛纺织有限公司气流纺纱车间作业。高博摄

10月10日,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模特身着棉质服装在棉田中走秀。何龙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我是一朵新疆棉。

  作为一种大宗农产品,我在新疆的种植史可追溯到汉代。我是那样平凡,又是那样非凡。新疆的光热水土条件太适宜我生长了。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542.2万亩,其中新疆棉花播种面积3759.1万亩;全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

  在我软绵绵的身躯里,在我沉甸甸的收获里,必将铭记2021年!

  这一年,我迎来了高光时刻;身价更高,颜值更美。因价格补贴政策到位、市场行情趋好、棉农种棉积极性高,我依然一路高歌。全国棉花单产为每亩126.2公斤,新疆虽然春季持续低温、夏季局部干旱,但每亩136.4公斤的单产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棉农们称赞我为“致富花”“幸福花”。

  这一年,我的行程贯穿春夏秋冬,足迹遍布众多行业,以全产业链的阵容助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全新的姿态为新疆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春耕图:结构调优

  叩开新疆春天的大门,必定有我。

  当天山前山带的冰雪开始融化,我已经在新疆多个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的苗床上茁壮成长。这些年,“良种+良法,种出好棉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育苗专家们加快了选育新品种的步伐。

  选育一个品种,犹如十年磨剑;退出一个品种,只在市场变化的须臾之间。我的“芯片”,就这样顺应着产业发展需求在不断更新。今年是自治区棉花质量提升年,在优化棉花品种结构上,全区万亩以上棉花品种数量由去年的64个减至45个。

  围绕我同时做“减法”的,还有次宜棉区的退出,种子、水肥用量的缩减。以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阿克苏地区为例,2019年调减了42万亩种棉面积,今年又有所调减;每亩地用种量由5年前的4公斤缩减到现在的不到2公斤,一穴一粒种,告别了剔苗时代;至于水和化肥,较前些年也节省了一半。

  当然,能达到如此精准的节本增效,绝非一日之功。在新疆各优质棉主产区,近年来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补丁”田变成了大条田,为大型机械作业、统一种植管理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一直是新疆农业的“宠儿”,从种植到管理各环节,科技成果不断加持,这也是我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如今,科技创新的驱动、惠农政策的叠加,让我在春耕时节便成为一抹风景:今年4月,一辆辆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牵引着多功能一体化精量播种机,在广阔土地上“织”出一道道银色“线条”,构成了祖国大地最美的春耕图。

  由成千上万台现代化农机勾勒的春耕图,载着我的梦想,载着新疆棉农的希望。

  夏管曲:科技助力

  夏时万物皆丁实。新疆的日照时间最长可达16小时,我叶面伸展、茎秆粗壮、开花吐蕊均在炎炎夏日完成。

  古人云: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生长在新疆,我见证了棉农种棉的艰辛。人工浇水、施肥、打药、打顶等农活,曾让一个家庭种十来亩地就疲于应付。而如今,棉农种棉浇水不用锹、除草不用锄头、打药不用面罩、拾花不用弯腰,科技化、智能化田管,让一个人能管200亩棉田。

  5月到7月病虫害侵袭我时,棉农会站在地头,操作着无人机在上空喷洒农药,让我如同淋了一场毛毛雨;6月到8月我需要喝水和补充营养时,棉农会结合测土配方和生长时段等情况,在智能化水肥一体灌溉系统首部放入适量肥料,一边玩着手机,一边静待水肥沿滴灌带送达每一株棉花。

  当然,天有不测风云。这本是棉农最担惊受怕的时候,但现在他们没有这种顾虑了,因为棉花种植保险不会让棉农折本绝收。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靠近山区的一些农村,棉农只因年初为每亩棉花地投了十几元保险费,遭遇灾害后,每亩地就能获得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赔偿款。

  今年并不是风调雨顺之年,可全疆棉花总产增加3.96万吨,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稳中有增,与农业部门及时送上的田管技术有很大关系。

  除了科技和政策的保障,让棉农乐在其中的还有种植模式的创新。在全疆34个植棉县市,这几年,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数量明显增多,很多棉农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用承担风险收入稳定,同时可以到合作社种棉花挣劳务费,或进城创业就业。

  秋收景:机械采摘

  大美新疆,金秋最美。

  9月底,无人机喷下最后一遍脱叶剂,我完全沐浴在秋日的阳光里。棉农看到满地的棉桃绽放,洁白的棉絮犹如成片白云,不禁喜上眉梢。我也在回馈棉农半年来的精心侍弄,尽情地吐露丰收的果实。

  三行或六行的自走式采棉机开进棉田,我们顺着机器的吸力聚在一起,被卷成一个个“金蛋”整齐排列。此时,本已是网红的我更是博得世人眼球。11月,由石榴云客户端发起的“新疆的棉花丰收啦”大型直播,通过全国213家媒体和平台同步播出。

  “大型机械太牛了”“棉包就是金蛋”“靠棉花年入百万,这可是实打实的幸福感”……直播中,我收获了大批“棉粉”。各地网民纷纷留言点赞,为新疆棉花打cal l,不少网民在评论区还聊起了棉花生意经。

  以前,关于我的话题总是业内人士谈论。现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熟悉我。新疆是我国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处于越来越长的棉产业链上游,我想不火都难。

  人们越来越喜欢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不再像前些年那样,有长达两个月左右的拾花季,不再让规模庞大的“拾花大军”饱尝风吹日晒、腰酸背痛之苦。在塔城地区的一些农村,棉农们三下五除二把我收集聚拢起来送进轧花厂,然后拿上银行卡去查账取款,看到实实在在的增收,我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冬藏乐:全链增值

  当白雪覆盖远山,田野里已经没有了我的身影。冬季到来,我被小心翼翼存储起来。

  与前些年相比,冬闲时节我不再闲着,这从秋收时围绕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便可预知。今年10月,在位于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举办了国家棉花产业联盟首届高品质棉花竞拍大会。

  入冬后,全国最大的棉花储备库——自治区棉麻公司巴楚棉麻站门口,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很多轧花厂来交送皮棉,每天车辆在200辆左右。与此同时,疆内外多家棉纺企业通过棉花交易平台下单订货,一包包标识了产地、加工企业、质量指标等信息的皮棉通过卡车或火车发送至全国各地。

  新疆棉产业发展潜力无穷。在不少地州市,一个个以纺织为主题或区块的产业园里,年纺纱数十万锭、织布数百万米、加工服装上千万套、投资上亿元的项目陆续落地投产,昔日传统农区奏响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旋律。

  纺织业既是产棉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造福百姓的富民产业。一粒种成长为一朵棉,但我的使命并未完成,我还要从一根线变为一匹布,从一匹布变为一件成衣。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纺织服装企业在扩大生产中,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形成了政府与企业互动、企业总部与村办工厂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

  机器轰鸣的现代化厂房里,我正发生蝶变、走向精彩;与我相伴的产业工人,命运也在蝶变,人生同样精彩。

[责任编辑: 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