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6日 12:34 来源:今日新疆
2020年1月17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阿图什市阿扎克乡伯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韦燕杰(左三)教村民剪窗花,喜迎新春佳节。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今日新疆》记者 王旻辉
“土屋里的茶炊毡房里的奶/葡萄架下的编织玫瑰盛开……扛着坎土曼上工/走到大湟渠,又走回来/维吾尔语仍讲得胜任愉快……往事如烟,友谊似铁。”当代作家王蒙的《回新疆》,记录了他在伊犁同维吾尔族群众同室而眠、同桌而餐、同耕而作,有酒同歌、有诗同吟的日子,那段历久弥新的岁月中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蒙在新疆与朋友们一起走过的16年,展现了各族群众亲如兄弟、不分彼此、携手并进的生活情景。
共建美丽家园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六星街,有一支由13个民族的琴友组成的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是居住在此的塔塔尔族乐手海扎托拉·艾尼瓦尔和俄罗斯族好友亚历山大·扎祖林组建的,他们是演出活动的常客,还走上了央视《民歌·中国》《黄金100秒》等舞台。“我们一起学习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牡丹汗》《黑走马》等都是我们喜欢的曲目。”海扎托拉说。
六星街是伊宁市历史文化街区,自1934年建成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等多个民族在此居住,多年来你来我往、互帮互助、和谐共居。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新疆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56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富强告诉《今日新疆》记者,从原生性的各民族聚居,到各民族交往后的杂居,再到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深入形成的互嵌式居住,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族体分布形态上的演进规律和基本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地域和历史的自然选择,还有构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选择,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更趋完善成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李振宽和买买提艾力·加马力原本互不相识。2015年,他们从和田市肖尔巴格乡搬到团结新村,他们种植的蔬菜大棚是“邻居”。种植蔬菜,买买提艾力一窍不通,李振宽便给他传授长期积累的蔬菜种植经验。买买提艾力从此把自家大棚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成了其他村民种菜的“师傅”。同时,维吾尔族群众把养羊、养鸽子等养殖技术,以及庭院葡萄种植、管理的经验传授给汉族群众。相互学习、产业带动,现在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
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不仅包括社区本身的硬设施,还包括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在吐鲁番市新建的40多个互嵌式小区里,建立了发挥楼栋长、十户长、志愿者作用、组织开展联谊活动等一系列机制,社区居民遇事有人管、权益有人护,使得邻里间相识、相知、相融,通过频繁、有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共同体。
“访惠聚”驻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架起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数据显示,2016年10月以来,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共120多万名各族干部职工与160多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常态化开展结亲走访联谊活动。帮亲戚找工作,春播秋收时和亲戚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给亲戚家孩子送学习用品辅导功课……结亲干部为亲戚忙碌。所在单位也发挥所长开展系列志愿活动、组成“为农服务专家团队”前往乡村支招解难题。5年来,干部职工实现了从走访入户、宣讲政策到帮扶服务、排忧解难,再到思想教育、心灵引导、文化引领的转变。
共创美好生活
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上学、务工、经商、旅游等为目的的自发自愿人口流动,在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疆内外之间更加频繁活跃。
前往阿克苏地区纺织工业城的一家公司上班时,高中毕业的排则耶艳·吐尔荪心里并不踏实:因为她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限,不懂专业技术。公司的老师傅教授技术,车间同事、宿舍舍友互学语言,不到一年,排则耶艳就成为业务骨干。现在23岁的她是细纱车间班长,管理着50多名员工。
阿克苏红旗坡农场果农艾则孜·百克力(中)来到结对亲戚杨之玲(左)家的果园,帮忙采收苹果(摄于2020年10月15日)。韩亮摄
排则耶艳说,她享受到了企业提供的周到的生活保障、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和各族同事吃在一起、学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娱乐在一起,提升了技能、收获了稳定收入、开阔了眼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自治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各族群众走出农牧区到城镇和企业就业、经商创业提供了更多帮助: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助力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到集团公司转移就业;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为少数民族群众创办电工、焊工、计算机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和田霸丽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和汉族兄弟共同创办服装企业,带领大家走向致富路。
棠棣花开,枝叶相扶。各援疆省市努力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推动疆内外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往交流交融。
村民在阿图什昆山电子产业园一家企业车间生产电子产品配件。阿图什昆山电子产业园是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2018年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园区。目前,该产业园已吸纳50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摄于2020年6月17日)。 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2019年,喀什地区疏附县的沙迪克江·塔什开办了一家小榨油厂。榨油厂规模小,带动员工数量有限。广州援疆工作队以培育关键“头雁”为目标,遴选出包括沙迪克江在内的18名致富带头人培育对象,投入支持资金540万元。沙迪克江的小厂子迅速扩大产能,随后又开办第二家榨油厂。通过广东援疆资助的致富带头人培育项目,2000多名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穆太力普·库尔班多年打拼已经营了两家烧烤店。他说,从和田地区墨玉县乌尔其乡阿瓦提村来到桂林,是爱和温暖让他扎下了根。2001年,桂林市城管支队二大队大队长戴端辉帮他申请减免烧烤摊租金;店铺装修时,当地很多热心人前来帮忙;社区干部上门解决困难……2021年11月,穆太力普等3人获得“2020年度桂林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他说,“我要用行动回报大家”。
在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道路上,各族群众同舟共济、互相学习,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
画出最大同心圆
图木舒克唐王城脚下,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亚克甫江·玉苏英入驻当地土陶展览馆制作体验区,江西景德镇陶瓷研究院的专家再次造访,一东一西,一瓷一陶,共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交融。
早在4000年前,以彩陶为代表的技艺就从中原流传到西域。长期以来,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沃土中繁荣发展,并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传承、发展。曾经广袤三百里、一朝沉睡千年的楼兰故城,于烽火和风沙中屹立两千年的交河故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克孜尔石窟都被细心呵护着;濒于失传的维吾尔族文学代表作《福乐智慧》、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一批各民族文学作品也被搜集抢救,重焕生机……中华文化之树上的每一枝、每一叶都被滋润着。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多元文化一体化发展:首都文艺小队分赴和田各地;上海的户外综艺节目来到喀什老城;浙江援疆题材话剧《天山的灯》被搬上阿克苏的舞台……
越来越多的新疆人、事、物被搬上银幕,呈于舞台,写进书里,拍成影集,与更多的人相见。纪录片电影《渡过塔里木河的船》,聚焦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农玉苏普一家人的生活,为新疆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留下了真实记录;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中,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创作并演出的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被誉为“本届民族民间舞的经典之作”;第五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中,新疆楼兰制衣有限责任公司艾德莱斯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名列其中……
在现代文化“走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各族群众实现了生活习惯、风俗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互鉴融通、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日益增强。
2008年成立的中央民族歌舞团五色风乐团当中,五种乐器都有鲜明的特征,在演奏方法和音色音质等方面更是各有不同。藏族竹笛、维吾尔族艾捷克、蒙古族马头琴、壮族唢呐(啵咧)、满族琵琶,如何让诸多乐器达到平衡?乐团成员给出的答案是“找出共性,画出最大同心圆”,“现在我们在排练时,常常不需要说话,只用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想法。”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
小白杨哨所忠于祖国的扎根边疆,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提前完成“保出口”大会战的拼命苦干,塔里木大学放弃搬迁至城市像胡杨一样的坚守……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园,每周一升国旗后,诵读国学经典已经成了孩子的日常,他们还会打腰鼓、写春联、剪纸、弹古筝……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往这所学校。
文化相通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在这里,爱我中华文化的情感深深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