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勒泰到北京》向冬奥致敬

2022年02月12日 09:4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双奥之约】

  2月10日,游客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欣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乔龙巴特·阿勒先在演奏绰尔。 天山网-新疆日报特派记者谢龙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特派记者 唐堪东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聚首,这是一次冰雪文化的传承,这是一场中国新疆与冬奥的对话。

  2月10日,天山网-新疆日报特派记者走进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之作“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介绍,“中华瑰宝”展览与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北京冬奥会期间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在展馆中央大厅入口处,一组冬奥主题镜面不锈钢装置景观《从阿勒泰到北京》,赫然占据大厅C位。

  这组装置景观创意分别来自新疆和北京——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北海公园传统冰上运动项目,它巧妙将人类滑雪起源地与现代冰雪运动、冰雪文化连接起来,一起向2022北京冬奥会致敬。

  韩子勇说:“我们在展馆门口位置设计了《从阿勒泰到北京》,这是我们的第一件展品,希望借此为北京冬奥会喝彩。”

  2005年,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墩德布拉克洞穴内,发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彩绘岩画,清晰记录了远古先民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追逐猎物的场景,为人类滑雪历史增添了新的考证依据。2015年,通过对古代滑雪的长期研究,中国、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联名发表《阿勒泰宣言》,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这一观点再次得到广泛的国际公认。

  景观装置左侧还陈列着来自阿勒泰的非遗展品——古老毛皮滑雪板,它是再现人类最早滑雪活动的活化石,用松木或杨木及马腿上的毛皮制作而成,曾是阿勒泰山区冬天的主要交通工具。雪板的木板和马皮贴合要靠一根牛皮绳,绳子穿过马皮的边缘,交叉着将皮固定在木板上,要用力拉扯、捆绑,雪板才能结实。

  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书·室韦传》中就有“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这里的“木”就是类似滑雪板一样的器具,这也成为我国古代借助器具进行冰上运动的雏形。今天,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非遗项目的冰蹴球运动,已经成为北京市西城区的区级代表性项目,与冰嬉、冰龙舟并称北京“什刹三冰”。因北海、什刹海、后海等城内水域的存在,北京很多地方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冰上运动项目。

  记者注意到,《从阿勒泰到北京》景观装置上方,7位来自阿勒泰的远古先民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自左向右有序呈下凹状弧线排列。下方,是6位脚穿现代冰刀的冰雪运动爱好者的矫健身姿。他们跨越千万年时空,一起向北京冬奥会致敬。

  韩子勇说,这个景观装置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冰雪历史文化。细细体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很多细节都巧妙融入了中国元素,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大厅展演区,阿勒泰地区文化馆选派的蒙古族“绰尔”传承人乔龙巴特·阿勒先的弹唱深沉悠远、震撼人心;“呼麦”传承人阿尔生·巴合提表演的口弦琴、霍布孜、冬不拉等展示了新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赢得参观者阵阵掌声。

  记者在展览中还发现多个新疆元素:在“丝路丹青”板块中,根据克孜尔石窟、高昌故城等地壁画遗存绘制的临摹精品集中展出;在“万方乐奏”板块有独它尔、弹布尔、热瓦普、手鼓等乐器展出。

[责任编辑: 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