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六个基础

2022年03月10日 09:2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郭益海

  “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六个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于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部署的全面理解,做好相关工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六个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不懈开展“五观”宣传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历史是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教科书。要深入学习宣传《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整体高度,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宏观视野,使广大干部群众看清楚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更加深刻地认识“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通过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宣传教育的对象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这表明,不仅要抓住干部教育这个关键,更要注重关系未来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要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研究,更深层次地搞明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什么,搞清楚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使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多民族国家借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促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推广国家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国际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一种通行做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外在符号,也是我国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教育传播的工具载体。此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我们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牢牢把握互联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党的领导下,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因为通过发展,能够使各族群众在共享祖国繁荣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从“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到“要从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再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新疆这片土地,牵挂着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一再强调“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打牢社会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工作机制,广泛开展促进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加快构建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力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氛围。

  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形成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社会氛围。随着良好的社会基础、社会氛围的巩固,必将对各族干部群众形成向好的规范和带动,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大地深深扎根、向阳生长。

  坚持依法治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具体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就是用法治来保障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仅靠道德规范、舆论引导、自觉自行,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各族群众自觉按照法律办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做好新疆工作关键在党。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更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聚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并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需要新疆各族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名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中,其中一条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担当作为,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 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