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新疆现代农业奠基者涂治的强疆梦

2015年01月30日 10:51   来源:新疆日报

上世纪70年代的涂治先生。

涂治的儿子80岁的涂光一老人在讲述父亲的生活点滴。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海峰摄影报道)1月14日,新疆农业大学首批“图志实验班”的学员选拔全部完成。“这是专门为新疆农牧业发展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取名‘图志’是取了农大第一任校长涂治名字的谐音。”新农大宣传部副部长张小楠告诉记者。涂治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第一位学部委员(现在称院士),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新疆现代农业的领军人物。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他的儿子,80岁涂光一;他的老部下85岁的冯宗仁和86岁的袁正祥。冯宗仁曾是农大的纪委书记,袁正祥曾是农大图书馆馆长。在他们深情的追忆中,一个被岁月沉埋的杰出农学家的形象再度鲜活起来。

  一

  1901年,涂治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14岁考入当时的北平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1924年他和同窗周培源一起考取公费赴美留学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专攻植物病理学和作物育种学,5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1938年秋天,正在内地大学任教的涂治接受了著名爱国主义者、当时的新疆学院院长杜重远的邀请,怀着“强疆梦”,西出阳关。在新疆,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进步活动,曾被盛世才投进监狱,手指被夹坏、肋骨被打断,却不失气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一向敬重涂治的王震一见到他,就如兄弟般,把刚刚缴获的一件国民党师级将领的大氅披到他身上。这一年,涂治荣获了西北野战军颁发的“毛泽东奖章”和“西北解放纪念章”。

  “你出主意,我去办。”王震经常在公开场合这样对涂治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农林厅首任厅长,涂治成了王震的得力参谋,两人一起走遍了天山南北,为屯垦戍边和新疆的农业发展画下了最初的蓝图。

  1952年,八一农学院(现在的新疆农业大学)成立,涂治被毛泽东任命为首任院长。学校急需优秀的专家学者,他和王震一起,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请来了棉花栽培育种专家王桂五、粮食作物专家张景华、留美昆虫学专家张学祖、水稻专家王炳生等十几位国内一流的农学界大腕来疆任教。后来的事实证明,现代农业知识在新疆的迅速传播正是得益于这批共和国最优秀的“知识精英”。

  袁正祥回忆,1952年,在涂治建议下,新疆请来了苏联植棉专家提托夫,由涂治担任总指挥,与提托夫签订了2万亩棉花丰产合同。由于在狱中受过老虎凳的折磨,腿关节受损,刚年过半百,涂治就不得不拄起拐杖。尽管如此,他走遍了玛纳斯流域的产棉区,带领农学院的教师,在田间地头给农工现场讲课做示范。1953年,玛纳斯河流域棉花获得大丰收,2万亩棉田单产籽棉201公斤。其中在炮台二十五师管区,植棉能手刘学佛种植的1.6亩棉田,亩产达674.5公斤,创下了当时的全国纪录。这一喜讯传遍了全国,打破了我国在北纬45度不能植棉的“魔咒”,被农业部视为重大成就,更为新疆后来成为产棉大区奠定了基础。

  二

  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涂治的倡议和筹划下,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全疆70多个县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他通晓英、法、德、俄四种外文,常把一些国外最新的农科文章翻译过来,广为传播。

  1958年,浮夸风也刮到了新疆,八一农学院和农科所(现在的农科院)也开始跟风,在试验田地深翻一米五,施肥几十车,下种几百斤,要种亩产万斤小麦的“卫星田。”冯宗仁记得,在学院领导的一次小范围会上,涂治用一贯平和的语气说出的话却字字千钧:“大家都是学科学的,把地翻这么深,下这么多种,不是科学,是胡闹。”听者有人认为他“保守”,有人替他的“直率”暗自捏把汗,但却无不在心里为他竖起大拇指。后来,他自己和几位老师干脆在“卫星田”旁种了8亩的丰产田。结果,“卫星田”亩产仅有300多斤,丰产田亩产却达到了600多斤。

  涂治并不是个“保守”的人,上世纪60年代,他就在新疆用核辐射选育新品种,在全国也属领先。新疆干旱缺水,他最早提出进行喷灌、滴灌试验;新疆地广人稀,他一直倡导实行农业机械化。他还几次向自治区领导建言,新疆应农林牧相结合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成立农垦部,王震推荐涂治当副部长,周总理已同意,涂治却婉言谢绝,他深知新疆的农业发展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后来,他先后创办了自治区科协、农科院,曾一度身兼20多个职务。涂光一回忆:“我们都习惯了,爸爸忙起工作来,一连几天和我们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三

  “文革”中,涂治同样没有逃脱政治迫害的厄运。涂光一回忆道,“4年没有一点消息,家里不知道他被关在什么地方。”1972年,一个美国科学代表团访华,涂治当年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同窗询问周总理:“我们优秀的涂治博士在干什么?”在周总理的关心下,1973年,涂治终于重获自由。

  那时他已是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了,“医生要求他每天只能工作半天,他一点不听。中午,在办公室喝点蜂蜜水,就着凉馒头就算午饭了。离世前一年,他还赶写了《关于迅速发展新疆农林牧生产的几点意见》。有一次,正在安排工作,小便失禁他都不知道,后来被同事强行送进了医院。”涂光一回忆。1976年3月30日,75岁的涂治带着未竟的事业告别了这个世界。

  共和国没有忘记他,新疆没有忘记他。2009年,涂治被农业部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2011年他的成就被收入《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2012年,他荣获自治区科协成立50周年“新疆十大优秀科技人物”称号。涂治的孙子涂振东从张春贤书记手中接过一枚沉甸甸的金色奖牌。他是自治区农科院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依然继续着爷爷的事业。

[责任编辑:何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