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疆之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2016年02月25日 09:42   来源:新疆日报

  自治区党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方珊媛

  自治区党委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关键问题,细化了脱贫攻坚的举措,释放出举全疆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烈信号,彰显了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决心。脱贫攻坚是新疆“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新疆具有特殊意义。

  客观认识新疆扶贫开发的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成为推进新疆贫困地区的助推器。从1986—2000年的基本解决温饱阶段,到2001—2010年为小康社会创造条件阶段,再到步入2011—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扶贫开发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每进一步都为新疆贫困地区的发展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新疆立足区情,形成了以大环境带动扶贫、以民生拉动扶贫、以产业就业促进扶贫、以模式创新分类扶贫、以文化引领扶志扶贫的新疆经验,这既是对以往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结,也是深入推进新疆扶贫开发收获的宝贵财富。“十二五”期间新疆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的扶贫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南疆四地州贫困人口219万,占新疆贫困人口的83%,呈现贫困面大、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严重的格局;致贫既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又有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还有自身发展力不足、交通条件落后等因素,致贫缘由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脱贫攻坚成本高、难度大;当前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进一步增大。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等困境客观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要在未来5年解决261万人的扶贫攻坚,形势逼人,任务艰巨而繁重,新疆扶贫开发面临着历史大考,且不可掉以轻心。

  厘清思路,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其成败也在于精准。一是完善精准识别机制,以体现扶贫对象要精准之要求。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摸清新疆贫困的“底牌”,摸清贫困的原因,才可有的放矢,才可因类实策,“对症下药”,拔除贫困之根,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建档立卡”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关乎扶贫资金能否配置到贫困人口上,关乎扶贫政策落实。实施动态管理,保证“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网”。二是将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尊重群众意愿和脱贫需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补短板,突破瓶颈制约,因地制宜选择扶贫项目,体现项目安排之精准。三是在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上,要突出扶贫任务、脱贫成效导向,构建竞争性分配机制,将脱贫成效与财政扶贫资金挂钩,以体现资金使用之精准。四是把贫困识别机制与扶贫措施相结合,有效配置有限的扶贫资源,因地、因村、因户、因人、因贫困缘由的不同而分类施策,体现措施到户之精准。五是加大优秀后备干部到贫困县、乡、村挂职任职的选派,依托“访惠聚”工作组,将优秀干部选派到贫困村,群策群力,帮助新疆贫困村找准发展路子。六是解决好“如何脱”的问题,确保稳定脱贫,不再返贫。

  瞄准贫困人口,促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扶贫资金投入和整合机制

  一方面,在新疆经济面临下行、财政收入大受影响的情形下,依然要增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量,以适应扶贫开发实际,与打赢脱贫攻坚的实际相匹配。另一方面,整合财政、援疆以及各部门等一系列资金,各方出力,共同给力,以南疆四地州、边境贫困地区、贫困山区三大区域为重点区域,围绕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产业就业、生态短板上,精准发力,提高整体效益,改变以往各部门分别规划、分别实施的状况。再次,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扶贫资金,也可考虑实现联手,避免以往各干各的局面。

  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作用,推进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多年来,新疆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把南疆四地州、边境贫困地区、贫困山区作为主战场,针对区域特点,采取差别化的扶贫措施,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帮扶、多方联动”的扶贫机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的大格局。在新疆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还需进一步增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社会扶贫的互联互动性,增强对口援疆与精准扶贫衔接性,形成合力,发挥聚集突破效应。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考核和监督机制的改进

  脱贫攻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资源统筹与调配,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可或缺。既要涉及扶贫资金的信息披露制度、扶贫对象与项目公示制度等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又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审计,必要时也可引入第三方监督。还可引导扶贫对象参与监管。建立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对于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和加大减贫、民生、生态方面的权重。

  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在脱贫的过程中,资金扶持与外界帮助无可厚非,然而一味地追求资金和外界的依靠,却不可长远解决新疆贫困地区的问题。要改变新疆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面貌,必须鼓励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挖掘发展的内生动力,释放更多的潜能与活力,依靠当地各族群众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建设大美新疆,这才是长久之计。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更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相较物质贫困,精神的贫困更可怕。当前,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有“等靠要”的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甚至有一些贫困县不愿“摘帽”,顾虑“摘帽”后失去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人穷志不短,扶贫必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会起作用,“造血”才会有可能。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