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之星】心系百姓 为民解忧

——记自治区畜牧厅住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帕斯吾斯塘村工作组组长贺旺斌

2016年07月28日 15:54   来源:天山网原创

贺旺斌(右二)和村民们在一起。

  天山网讯 他,皮肤黝黑,衣着朴素,双手长满茧子,裤腿沾满泥土,住村以来,始终为村里的大事小情奔波忙碌着,他就是自治区畜牧厅住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帕斯吾斯塘村工作组组长贺旺斌。

  送一程,让梦想起航

  村里有不少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四处闲聊,贺旺斌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如何让村里年轻人思想转变追逐梦想,他开始琢磨管用的路径。

  听说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厂要招一批有国语基础的员工,他立即多方联系沟通,和工作组、村“两委”共同协调,召集村里有上进心的年轻人集中进行国语强化培训,不到一个月就输出30多名务工人员,每人每月收入最少1500元,直接解决了42户家庭脱贫的问题。现在帕斯吾斯塘村已有132人成为了图市前海棉纺厂的职工,这里也成了全村优秀青年的集结地。

  光送出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把工作做扎实,从思想深处转变他们。贺旺斌和前海棉纺厂总经理多次交流,请棉纺厂优秀职工到本村来现身说法讲勤劳致富经,协调前海棉纺厂在厂内建立帕斯吾斯塘村党小组,送去1000元书籍让他们在闲暇时通过阅读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并建立学习制度,每周四晚集中对本村在厂青年组织学习,并邀请恰尔巴格乡党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授课。

  滴滴雨露,滋润着年轻人的心田。现在厂里已经有10多名优秀青年提交了入团入党申请书。

  扑下身子找穷根,共创和谐致富路

  帕斯吾斯塘村种植结构单一,贺旺斌带着问题请专家论证出主意,结合巴楚县委提出的种植业调整规划,协调资金2万多元,为村里解决果树苗13000多株,在500亩棉花地进行套种,现在长势喜人。他结合畜牧行业优势,争取600亩“退耕还草”项目,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苜蓿和甘草,既享受国家补贴又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饲料保障。

  村民习惯了种植棉花,想要调整结构种草他们很难接受,贺旺斌就带着工作组和村“两委”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对有意向人员采取田间地头帮忙干活、村委会院子拉家常、入户调研等各类方式,随时进行思想引导。村民2组组长说:“我们脱贫的事,人家贺组长能这样出主意想办法,况且我们种草又能拿补贴又能喂牛羊,还可以入药,收入一定比棉花高,我带头种。”看到这些,村民顾虑消除了。

  针对村里无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低、经济来源单一等问题,贺旺斌带领工作组成员和村“两委”讨论后认为,养殖鸽子具有投入少、起点低、见效快的特点,村里又有养鸽子基础,他提出发挥畜牧行业优势,帮助村里建立“鸽子养殖合作社”。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贺旺斌安排人员和库尔勒、和田养鸽专业大户进行洽谈,达成收购意向,确保鸽子和鸽蛋有销路。把村委会原来闲置的房子进行再利用,建鸽舍800平方米,引进各类鸽子6000只,村委会集体经济以鸽舍和4000只鸽子入股,5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家30只鸽子入股,其它人员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可入股参与。每年年底按实际收益持股比例进行分红。预计一年可为入股贫困户带来2250元稳定收入,三年后,可为入股30只鸽子以上人家,每年带来5000元以上的收入。

  做实事,办好事,让村里人早日迈上致富路

  为保证养禽示范户建设项目3300多只鸡苗的成活率,贺旺斌协调筹备资金6000多元购买来鸡饲料,并发动工作组人员对养殖户进行养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饲养技术水平。这一项目如进展顺利,可直接为贫困户带来每年2500-3000元的收入。

  10村有2000多只羊和其它牲畜无处饮水,当地农民向工作组求助,经与永安坝水管所多次协调,解决了牲畜的饮水问题;贺组长还发动工作组人员充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协调资金3万元,修建起了一座药浴池,提高了牲畜防病能力;联系自治区人民医院来本村进行巡诊;协调8万余元对村里22户800米的街道进行整理……用村支部书记麦麦提艾力·斯迪克的话来说:“贺组长做的好事‘好大好大的箩筐装不完’。”

  住村100多天来,贺旺斌始终忙碌着,心里装的全都是村里的事。然而,他最疼爱的女儿要嫁人了,他无暇顾及;远在老家的母亲多病,他无法照顾。他总是说:担一份责任就要操一份心,既然来到这里,就要把村民当亲人,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带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共同创造美好明天。(自治区畜牧厅住喀什地区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帕斯吾斯塘村工作组)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