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立制,申请项目

工作队带领土圈村脱贫

2016年11月29日 09:14   来源:新疆网

    新疆网讯(记者郝玉报道)一个村集体收入为零,只能靠补贴过日子的“空壳村”,如何帮助当地牧民脱贫?近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县甘沟乡土圈村见到了“样本”。这一年来,乌鲁木齐县水电林业局驻土圈村“访惠聚”工作队通过建章立制、申请惠民项目等举措,带动了一批牧民脱贫致富。

    建章立制树规矩

    11月25日一早,土圈村支部委员会会议室围坐着一圈人,其中有村干部,也有“访惠聚”工作队成员。就这一天的工作安排,大家在会上明确分工。

    像这样的例会在土圈村每天都有,也是一年来“访惠聚”工作队狠抓村委班子建设的其中一项具体举措。

    土圈村距乌鲁木齐市市区100多公里,当地222户村民多是哈萨克族牧民,收入来源渠道窄。

    王凌是“访惠聚”工作队队长。今年3月初来到土圈村,村民的一桩烦心事让他皱起了眉头。原来,有人反映丢失了身份证,来村里跑了3趟才办完,光路费就花了200多元。王凌纳闷,为什么会跑冤枉路?后来他才知道,村干部上班,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连班都不按时上,还谈什么带村民致富。”王凌觉得,拔掉“穷根”的第一步,要先把班子建设好。

    一个月后,一张村干部绩效考核规定就贴在了村委会门口,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村干部上下班时间。“刚开始谁都没当真,后来都不敢违规了。”该村巡逻队员别克扎提?哈怕斯说。原来,王凌要求每名村干部每月上交工作保证金,违反规定的,将扣除保证金。

    此外,“访惠聚”工作队还对干部的业务口子进行了划分,做到各司其职,把精力用到为牧民主动排忧解难上。

    规范果园促就业

    土圈村每天都会开例会,会上讨论最多的,要数如何转移牧民劳动力。

    土圈村承包草场16万余亩,长期以来,牧民“靠天吃饭”,就业积极性不高。要想牧民主动就业,必须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一次,王凌开车路过一片荒地时,一名村干部告诉他,这是村上390亩种植示范果园,但因土壤条件差,一直荒着。

    “这么好的园子,荒着太可惜了。”王凌迅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碰头,决定把园子利用起来。村干部们通过除草、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环境,种植了苹果树、杏树,成活率达到98%。果园管理走上正轨后,“访惠聚”工作队决定拿出岗位,雇用村民对果园进行施肥、修剪。刚开始,村民还持观望态度。

    牧民那兹古丽和丈夫抱着试试的想法报名到果园上班,两人每月多了5000元的收入。消息传开,十余名牧民都来果园应征上岗。现在村上还请了农业专家,给牧民免费教拉枝、除虫等技术。

    就近建校有保障

    牧民来果园上班了,可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岗位的流动性大。而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牧民接送孩子上学的问题。

    事实上,孩子上学问题一直是土圈村长期以来的“老大难”。该片区没有学校,适龄儿童要想上学,最近的也要去距离该村30多公里外的小渠子乡。

    牧民哈依尔别克有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他和几名家长一起雇了辆面包车,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路不好走,每天都担心娃娃安全。”哈依尔别克说。

    只有解决好大人的后顾之忧,才能拴心留人共同致富。今年“访惠聚”工作队将情况向相关部门反映,并争取到了“双语幼儿园”项目。建成后,该村从幼儿园到小学3年级的孩子便能就近上学。

    在该村北面一处牧民安居点,双语幼儿园正在加紧建设。施工现场,哈依尔别克指着身后不远处的安居房说:“我家离学校走路就过来了,等娃娃安顿好,我也找个活干。”

    今年以来,该村人均收入增加了400多元,还被我市评为“文明示范村”。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