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的温暖·我的美好2016”

【访惠聚之星】一切为了阿依纳巴斯陶的群众

——记伊犁州地震局驻尼勒克县克令乡阿依纳巴斯陶村“访惠聚”工作队

2016年12月19日 13:04   来源:天山网原创

    

牧区义诊。

    天山网讯 耐脏的迷彩服,黝黑的皮肤,脱皮的嘴唇,还有那亲切的笑容,这就是伊犁州地震局驻尼勒克县克令乡阿依纳巴斯陶村“访惠聚”工作队在村民心中的的形象。自2016年3月份驻村以来,工作队想民之所想、做民之所盼、圆民之所愿,与村民架起连心桥、打通幸福路、建起抗震房,赢得了阿依纳巴斯陶村630户村民的认可。

    固基层 用服务凝聚人心

    阿依纳巴斯陶村是牧业村,每年6月至10月,70%以上的牧民都要转场到唐布拉草原放牧。为切实把村党支部建设成“班子团结能战斗、带领村民跟党走、工作任务能落实、发现问题能处理、村民困难能帮扶”的坚强战斗堡垒,工作队探索出了服务牧区村民的新途径,在唐布拉草原阿克塔斯成立了首个牧区“流动党支部”。以牧区村民搬到哪,“访惠聚”工作开展到哪为宗旨,开展党员管理工作站、乡情民意联络站、信息远程交换站和维权调解服务站等“四站”式服务。通过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党员教育、组建“马背服务队”、组织政策学习宣传和矛盾调解等日常工作,来联系牧区村民、解决牧区村民反映的问题,真正提升服务村民的能力。

    针对牧区村民看病难、文化活动单调等现象,工作队还组织文艺队和乡村医护人员定期深入牧区开展“文化卫生进牧区活动”,送医送药,还举办赛马等综合文体活动。牧区“流动党支部”实现了“服务最后一公里、温暖最远一户人”的目标,受到了牧区村民的热烈欢迎。派驻单位伊犁州地震局先后出资,帮助村“两委”建成了村史馆和科普馆,增强牧区村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和防震减灾意识。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强民生 做群众的贴心人

    阿依纳巴斯陶村有3018人,村民居住点被一道100多米宽的洪水沟分成东西两半,阻碍了正常出行,影响生产发展,多年的雨水冲涮使两岸村民的多处耕地被冲毁,损失严重。工作队将村民修桥的想法及时汇报给了克令乡党委,在克令乡党委、政府全力支持下,投资建成了长125米、宽10米的连心桥,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和耕地被冲毁的难题,还成功打通了连接巩留、新源、伊宁等多地的交通。

    工作队为村里的贫困户落实抗震安居的补助资金,使144户牧区村民住进了新居,其中18户还建成了新型材料的抗震房。工作队争取资金修建了1公里排洪渠,消除了春季融雪性洪水和雨水对渠道两侧耕地冲刷的威胁;还打了一口深83米的水井,解决村委会和100多户村民吃水难问题,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的幸福水”。工作队还积极与县文广局协调为村民争取了120套“户户通”设备。

    村民们住上了暖心房、喝上了干净水,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67岁的老党员阿瓦孜别克激动地说:“生活在这个年代真好,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感谢‘访惠聚’工作队为我们老百姓做了这么多的好事。”

    重扶贫 不让一个人掉队

    工作队协助村“两委”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人文优势,全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畜牧、刺绣、劳动力转移为一体的循环经济链。将赋闲在家的绣娘们组织起来,成立尼勒克县利硕刺绣专业合作社,培训她们熟练掌握机器刺绣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016年共培训绣娘70余名,每人每月可增收1200元。

    工作队还协助村“两委”在全村推行集约化管理和科学饲养,由村里的养殖大户牵头,成立阔克巴斯陶牲畜养殖合作社,对畜牧产业实行肉、奶、毛皮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也使当地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的想法,吸纳15个贫困户入社。

    工作队结合“访惠聚”惠民生项目,在村里的交通要道集中连片设立了30家农家乐。同时,通过牧区“流动党支部”的引领服务,在唐布拉景区成立了20户牧家乐合作社,创建“一家一特”旅游品牌,形成了吃在牧家乐、住在牧家乐、娱在牧家乐的牧区旅游模式,平均每户每年增收5万元左右,带动7个贫困户脱贫,走出了一条牧区发展、牧区村民增收的新道路。

    工作队热情的工作态度让村民们赞不绝口,全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呈现出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群众安居乐业的景象。

<<< 1 2 3 > >>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