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3日 11:12 来源:天山网原创
孙海森(右一)深入田间指导红枣种植。(资料图)
天山网讯 自治区民政厅驻柯坪县盖孜力克镇“访惠聚”工作队总领队,驻库木鲁克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孙海森在两年的连续驻村中,为村民破难题、办难事,想方设法谋出路,用真情抒写了驻村情。
带强班子 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库木鲁克村是扶贫攻坚重点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刚一驻村,孙海森就听村干部诉苦说,“村里没有活动场所,村民都在室外学习和培训,全村2000多人每次参会的不到40人,村级组织‘星级化’管理只创了3颗星,村‘两委’腰杆子都挺不起来。”
通过认真调研梳理,孙海森总结出,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他和工作队首先从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入手,开展十必说、十必问、十必答、十必访、十必做“五个十必”全覆盖工作。并向党员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分层次召开多个座谈会,建立驻村干部结对帮带机制,在每周例会和集体学习时向村干部提要求、压担子,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针对群团组织有名无实、党员队伍老龄化、后备干部不足等突出问题,孙海森指导建立了村各党支部工作力量管理制度,改选了群团组织,选配9名妇代会委员、7名团支部委员;通过村党组织推荐和村民“海选”,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确定了后备党员。督促村级组织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两会两票”“村干部绩效考核”等制度。会同县乡两级,新建了库木鲁克村综合服务中心,改变了村民在露天开大会的历史。
目前,库木鲁克村“星级化”创建达到7颗星,软弱涣散党组织顺利“摘帽”,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大为提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
多办实事 让党的温暖沁入人心
作为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孙海森不忘履行脱贫攻坚责任,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工作队发挥派出单位和行业管理的优势,针对全村101户贫困户的致贫根源,制定脱贫措施,由其在政策使用、资金安排、帮扶手段上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指导制定了“六个一”庭院经济改造方案,即:一群鸡、一群鸽、一群羊、一块菜地、一架葡萄、一片果园,做到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做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档、一户一卡。
孙海森先后组织召开16次扶贫工作协调会,与县、乡、村三级沟通,帮助制定精准脱贫方案,多方争取扶贫项目、筹集资金,为困难群众发放鸡苗2.5万只、扶贫羊800只,建设小拱棚300座,为56户贫困户每户兑现了5000元共28万元的标准化羊圈建设补助,极大提升了群众脱贫积极性主动性。
提前实现脱贫的60岁的库瓦尼克孜·阿木提,指着满院子的杏干、红枣、新盖的羊圈和15只羊,激动地说:“国家有了好政策,我们才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宣传引领 让党的阳光普照大地
驻村后,孙海森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村“两委”组建宣传队、文艺队、排球队,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每天坚持开晨会、大喇叭广播,每周坚持升一次国旗、举行一次宣传教育活动。
工作队注重用先进文化引领群众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在召开村民大会和开展各项活动时,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加强对婚姻登记、殡葬服务和遵纪守法的宣传,营造村居换届、村规民约、抵制“极端化”,对帮扶的困境儿童进行科普教育,使乡村文化阵地空前活跃,村民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有人问孙海森:“您已经驻过村了,今年怎么又来驻村?”他回答:“因为我有驻村经验,而且这的老百姓很淳朴,对我很信任,我想尽快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孙海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村委会院内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一条条街道路灯明亮,村民人人思富、人人思进,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之情,库木鲁克村实现了大变样。这是孙海森和工作队用辛勤付出换来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