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石门子岩画:多元文化密码尚待全方位解码

2017年08月10日 10:02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任江报道)即使站在康家石门子岩画正下方,仰头观看距地面10米高的岩画,很多细节也无法用肉眼看清,需要借助望远镜等器材,而笼罩在3000多年前岩画上的种种迷雾更是扑朔迷离,许多秘密现在尚无法完全解开。

    岩画中女神的形象是非常典型的“三角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认为,岩画是用“三角形”表达女性的最典型的古代艺术品,“用三角形表达女性是整个亚欧大陆古代人类共有的现象,8000年前亚欧大陆普遍出现。”他说。

    康家石门子岩画的上区有7个庄严高大的女神,其手势表现的是草原游牧文化背景人群共有的上下摆手的舞蹈姿态。唯一一组上下两排小人“肩并肩”跳舞的写实形态,生动记载了原始歌舞中表现游牧文化模仿骑马行进姿态的曼妙。巫新华认为,最初的岩画所表现主题应是弥漫于生命存在之中的女性力量:她们沟通天地,护佑人类,丰产万物。

    而在四川盐源发现的树形青铜器,以树枝、人(三角或漏斗形的身体)、日轮和动物共同构成一树形器物,尤其是树形器物上所站立人的身体部分大致呈三角形:一只手臂弯曲叉在腰间,另一只手臂向上弯曲作舞蹈状。

    此外,在盐源树形青铜器顶部是一对头部相对的双兽,其身体上的折线三角形平行纹饰与康家石门子岩画中大型动物的身体纹饰十分相似。盐源树形青铜器有骑在兽身之上、腰部带有刀的骑手人物形象,这为康家石门子岩画上区7位女神之间的两处对马图像做出了完美呼应,也就是说,康家石门子岩画和盐源树形青铜器上都出现了“双马神”的形象。

    在学界,有观点认为,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神树是摇钱树的远祖,直接起源应该与四川盐源出土战国至西汉铜树枝以及滇池地区出土的西汉储贝器有关。“青铜摇钱树树枝与盐源树形青铜器存在许多一致性特点:都是树形器,无论树形还是树枝对称布局,主要人物居中,存在与主要人物对应的对兽形象,日轮变换为类似铜钱的图案,但是圆形铜钱边缘残留有表现太阳的光芒线条,同为古人思想、精神层面的具象呈现。”巫新华说。

    事实上,康家石门子岩画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密码尚待全方位解码,在对康家石门子岩画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并进行多场学术讨论后,专家学者们达成多项共识: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青铜器时代极为宝贵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丝绸之路天山道典型性的宗教文化圣地,是古代欧亚大陆多元文明双向交流的关键性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岩画是中国青铜时代规模最大的“巫君(王)合一”崇拜遗迹,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欧亚大陆太阳神崇拜、双马神崇拜、女神崇拜的文化元素,与中国西南横断山区的树形青铜器具有相当吻合的文化同源关系,是沟通天山道与西南藏彝走廊古代多元文明交流和族群互动的重要桥梁;

    岩画(刻)所展现的集体性、规模性的巫舞形态,是《山海经》等中国古文献及各地考古发现的西王母人物造型的重要文化原型,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西王母信仰观念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凸居于昆仑山的西王母形象是考古器物摇钱树上的关键母题,它是西汉以来的中华文明吸纳、融合欧亚文明的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欧亚草原和边地半月形地带的青铜文明主动融入华夏化进程的缩影。以新疆呼图壁岩画(刻)为代表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古廊道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打开了一扇门;

    岩画的多元文化密码尚未完全向世人开启,诸如生殖崇拜母题只是不同时代的岩画主题的部分文化元素,不能代表呼图壁岩画(刻)所潜藏的其他更为关键的中西文明交流的意义。

    专家、学者还一致呼吁,学术界应对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西王母文化起源的关系开展更为深入的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对如何传承康家石门子岩画这份人类古文化遗产达成广泛的共识,通过对岩画背后的神秘图像符号关注、探讨,更多地关注新疆丰富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地位,尤其要做好考古挖掘规划和文化保护规划,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新的历史与文化建设的方向。

    “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呼吁,让我们深深感到康家石门子岩画对于文化产业发掘和发展异常重要。作为国宝单位项目,西北大学已在这里开展岩画保护的研究,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让研究团队各种成果出得更多更快,为实际保护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提出了以岩画为中心方圆51.4平方公里的禁牧区,让生态环境进一步恢复,给岩画保护创造更好的环境。”呼图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晓成表示。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