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博乐市:李兰和她的维吾尔族娘家

2017年08月16日 11:51   来源:博尔塔拉报

李兰(左一)看望夏米西丁·玉赛音和孜来汗夫妇。

  天山网讯(记者库来西·库尔班 通讯员朱丽莉摄影报道)8月4日,新疆博乐市青得里镇乃仁布拉格村村民夏米西丁·玉赛音家传出阵阵笑声,原来是他们的汉族“女儿”李兰回来了。

  40岁的李兰,有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名字“古丽巴哈尔”,说起这个名字,跟她的维吾尔族娘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李兰的娘家是夏米西丁·玉赛音和孜来汗夫妇的家,一个她生活了14年的温馨家庭。

  李兰与娘家的故事要从1981年说起。李兰的父亲李守章和夏米西丁都是乃仁布拉格村的村民,他俩在生产队一起管地里的用水。每次一起走进田地的除了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还有一个瘦瘦小小的小女孩,她就是李兰,当时只有4岁的李兰,由于母亲身患重病,不能照顾她,便只能跟着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父亲。

  夏米西丁看着这个头发凌乱又不爱说话的孩子,有点心疼。他给好友李守章说:“孩子这么小,别天天带她来地里,受凉咋办。明天起就放到我们家,我媳妇在家带孩子,可以帮忙照顾你女儿。”

  李守章不好意思麻烦夏米西丁,便婉拒了。

  后来,夏米西丁看着风雨无阻跟随父亲的小女孩,多次向李守章提出建议,最终李守章同意了。

  李兰第一次走进这个陌生家庭时,热情开朗的孜来汗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你来了,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另一个家!”

  李兰怯怯地坐到炕边,四处看了看。炕上有个摇篮,摇篮里有一个熟睡的男孩。突然男孩哭了起来,她脱下鞋子,坐到男孩旁边摇起摇篮,后来,男孩成为了她的好弟弟。

  中午,李兰吃了孜来汗做的拉条子,下午喝了奶茶,吃了馕。到睡觉时,孜来汗说:“孩子你以后就睡我旁边。”

  那晚,李兰紧挨着孜来汗,盖着漂亮的花被子睡着了,睡得很香。

  后来,孜来汗给李兰起了个维吾尔族名字,叫“古丽巴哈尔”。 从此,她的生活有了许多葡萄架下的故事。

  过了3个月,看见日渐快乐的女儿,李守章有些过意不去,便带着钱、面粉去看望夏米西丁一家,提议每月支付女儿的生活费。听了这话,夏米西丁很不高兴,他说:“难道我是为了钱才照看丫头的吗?你一个人照顾病重的媳妇不容易,我们都是兄弟,你这么见外怎么行。如果送钱,你就别来了。”

  夏米西丁说完扭头走开了。李守章看着维吾尔族兄弟的背影,感觉这个不好看的“脸色”不仅不让人生气,反而令人感动。

  孜来汗十分疼爱李兰,每天给她扎漂亮的小辫,做她爱吃的饭菜,隔两三天,给她洗澡、洗衣服。

  李兰也很懂事,经常帮助“妈妈”洗菜、切菜,还帮忙照看弟弟妹妹。因为在民语学校上学,她渐渐说得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在家也能用维吾尔语沟通交流。

  “我的‘阿帕’经常给我说,你要是想回父亲身边你就去,想回来就回来,这儿永远是你的家。我每次回自己家都是待一会儿就回来,一方面是父亲照顾母亲太忙,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家。”李兰说。

  李兰15岁那年,孜来汗做了胆囊手术。出院回家后,看到脸色很差又有些消瘦的“妈妈”,李兰偷偷地哭了,哭完后,她便悉心地照顾着孜来汗,还包揽了所有家务。

  “我给她说不用担心,不用干那么多,要好好看书学习。她就是不听。”孜来汗回忆说,“李兰是我的好‘女儿’。”

  李兰18岁的那年,为了梦想、为了闯出一片天地,李兰准备离开新疆,去往河南发展。孜来汗一家也很支持李兰的想法。孜来汗说:“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李兰送给我一双鞋子,睡觉前一直盯着我看,仿佛要把我的样子全部印在心里。第二天一早,她走了,我哭了。”

  后来,摸爬滚打多年,李兰在河南有了稳定的生活,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虽然相距甚远,但李兰和维吾尔族娘家的联系并没间断,和维吾尔族弟弟妹妹更是通过微信频繁联系。李兰每一次回新疆探亲,都会带着丈夫和儿子看望孜来汗一家。

  今年7月下旬,孜来汗给李兰打电话,告知其父亲李守章身体状况不好,李兰立即动身从河南赶回乃仁布拉格村看望父亲,将父亲送到医院治疗,并安顿好之后,李兰又回到了维吾尔族娘家,和孜来汗一家团聚。

  李兰对记者说:“我和孜来汗就是亲母女。从小到大,他们待我就像亲生女儿一样。这不,又要离开了,我是真舍不得。”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兰完全理解孜来汗用维吾尔语说的每一句话。李兰说:“虽然我在河南已经不说维吾尔语了,但‘妈妈’说话的语气依然让我感觉很熟悉,很温暖。有机会我一定带‘爸爸妈妈’去我河南的家转转。”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