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新疆行启动

将多文种古籍从角落中唤醒

2017年08月23日 12:42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萨日娜报道)今年7月中旬,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与国家图书馆联合部署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新疆行启动,新疆是我国保存古籍文种最多的省区,招募志愿者开展古籍普查非常迫切。一支由六个人组成的志愿服务行动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奔走于全疆各地州市,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古老书籍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

  新疆民文古籍首次大普查

  今年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连续第三年举办“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在新疆、吉林、上海、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8个省区市开展了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招募志愿者近350人,预计普查古籍50万册。在新疆,这是首次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历力介绍,新疆古称西域,丝绸之路使四大文明在此交汇,独特的自然条件又使千年古籍存留至今。目前新疆汉文古籍的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由于识别难度大,普查工作还有待加强,此次行动是新疆民文古籍首次大普查。据估计,全疆公藏单位收藏的古籍约40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万余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虽然藏量不多,但文种十分丰富,有回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托忒蒙古文、柯尔克孜文、满文、锡伯文、塔塔尔文、藏文等13种文字。“此次志愿者行动无疑是对民文古籍的一次抢救。”8月21日,“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新疆行领队、自治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说,“这些民文古籍分布在南北疆各个地州县市及乡镇,区域跨度大,而更困难的地方在于,基层入藏单位大都没有专业的古籍研究保护人员,难以识别古老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字。”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古籍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力度,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力求逐步形成符合各地区实际、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和利用意识,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我们馆的修复人员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四个人,我也希望能尽快地将那些受损的古籍修复好。作为新疆各民族文明的重要见证,保护好这些典籍文献,对研究新疆历史、促进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米娜娃尔说。

  让民文古籍为历史佐证

  “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籍都可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8月12日,参与普查行动的吾斯曼·库尔班对记者说。吾斯曼在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工作,他会回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文字。在此次古籍普查工作中,吾斯曼在许多古籍文献上都看到新疆自古以来与中原的密切联络,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在中原的管辖范围之内。

  “新疆汉文、满文古籍大多是官方的,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更多是记载民间生产生活、艺术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就单从民间记载中也能清晰看到新疆与中原的密切联系。”吾斯曼介绍。

  在和田博物馆普查古籍时,吾斯曼发现有一本古籍出自清代顺治皇帝时期,是顺治皇帝下发到全国各地的一本宣传书籍,教育当时的官员怎样做一个好官员,教育老百姓怎样遵纪守法等,这本书是将汉文、满文翻译成察合台文然后在全疆发行。还有一些古籍记载了一些外敌入侵新疆,祸害当地老百姓等内容。

  “这些都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新疆的老百姓也绝不愿意脱离祖国。”吾斯曼说。

  “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古籍普查工作是对祖国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佐证,我们当然要保存好古籍,最好能古为今用,”历力说,“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开始下一步的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保护与整理对于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抢救古籍志愿者在行动

  7月9日,米娜娃尔和同事吾斯曼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6位志愿者,迎接即将开展的古籍普查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带着由高校学生组成的队伍去开展工作,她担心这些年轻人会忍受不了路途的遥远和工作的辛苦。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古籍保护的热情让米娜娃尔感动不已。1个月的时间,志愿者们先后到访和田市、喀什市、英吉沙县、莎车县、伊宁市等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总行程达到4780公里。

  志愿者们的第一站是和田博物馆,他们的工作地点就在博物馆的地下室,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中整理古籍。在米娜娃尔、吾斯曼以及和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陪伴和关心下,志愿者们习惯了这里的环境,整理了8天,顺利完成了684本古籍的记录工作。第二站,志愿者们直奔喀什图书馆开始相关的工作。4天之内,就顺利记录了202本古籍。随后他们还分别来到英吉沙县图书馆、莎车县图书馆,共完成717本古籍记录工作。

  8月1日,志愿者们又来到伊犁州图书馆,在古籍库里开展工作。23岁的大学生志愿者阿依吐松·买合木提在工作时突然晕倒,米娜娃尔和身边的几位志愿者赶紧把她抬到床上,喂了点糖水,让她休息。阿依吐松有低血糖,加上多天的劳累,因为体力不支所以晕倒了,但是她只休息了一天,又坚持加入到工作队伍中去。

  截至8月3日,6位志愿者在米娜娃尔和吾斯曼的带领下完成了1700余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普查。这些曾经默默保存在密室里不为人知的古籍如今有了明确的身份。

  “当我收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时非常激动,我心中燃起了对古籍的热爱和与古籍零距离接触的欲望,因为这是我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好机会。”热比艳木·买买提对记者说。

  热比艳木是志愿者中的大姐,也是学历最高的志愿者,她今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她会察合台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文种,在辨识古籍种类、版本、年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米娜娃尔介绍,在此次普查行动中,每到一个古籍保护单位,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都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各地图书馆、博物馆都在为保护古籍而努力。很多古籍的保存情况还算良好,但是也有一些古籍因保护措施不当或者设备、环境不达标而受损。有些图书馆管理人员因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如何保护古籍不知所措。于是,米娜娃尔每到一个收藏单位,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后,都会给他们讲正确保护古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表示会提供最好的条件和方法保护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料。米娜娃尔认为,此次普查工作不仅刷新了新疆民文古籍的数量和种类,也加强了各地州相关单位保护古籍的责任和意识。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