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新疆人】一位维吾尔族博士生的家国情怀

2017年09月19日 11:15   来源:新疆日报

 

 吐尔孙·艾拜(中)在村民买提肉孜的棉田里查看棉花生长情况。

  新疆日报讯(记者鲁焰摄影报道)34岁的吐尔孙·艾拜,近日来成了网络红人。这位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吐尔孙·艾拜:从中专到清华园,一个维吾尔族博士的成长和心语》《警惕“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清华驻村博士生的思考》,字字凝结真情,句句激荡人心,在社会上掀起层层浪花,引发强烈反响。

  9月9日,高高帅帅的吐尔孙出现在记者面前,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阳光。

  走近吐尔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如此充满家国情怀的文字。

  像一束阳光一样,吐尔孙身上有许多打动人心的闪光点。

  “我想和维吾尔族青年朋友、兄弟姐妹们一起反思”

  吐尔孙目前正在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是自治区团委驻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访惠聚”工作队的一名队员。

  每天,吐尔孙奔跑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家里,火热的乡村生活给了这位博士生全新的视角。看到南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心急如焚,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于是,吐尔孙奋笔疾书:“借此机会,我想和维吾尔族青年朋友、兄弟姐妹们一起反思:那些打着‘民族’‘宗教’旗号,散布谣言和谬论、曲解历史、蛊惑人心、制造暴恐事件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自己不先去所谓的‘天堂’?

  “维吾尔族兄弟姐妹们,只要我们擦亮眼睛,认清‘三股势力’的罪恶本质,配合党和政府铲除‘三股势力’的生存土壤和空间,让他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打,那些美好记忆的场景就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

  吐尔孙告诉记者:“这不是简单的表态,我想以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对青年们起到引领作用,告诫他们要珍惜今天新疆和谐与稳定的生活。”

  吐尔孙究竟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吐尔孙上小学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和弟弟。初中毕业后,吐尔孙考入莎车县师范学校,但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苦闷的吐尔孙成天待在家里不出门。母亲看到了儿子的失落,也明白了儿子的梦想,便送他去补习班备考大学。

  为实现梦想,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吐尔孙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复习,一直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吐尔孙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2009年,他又考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他再次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吐尔孙的父亲去世后,没有工作的妈妈和吐尔孙以及弟弟都是靠政府每月发放的360元抚恤金生活。吐尔孙考上大学后,也领到了复旦大学一年1.2万元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学校还特意安排他去勤工助学岗位打工。

  “从学士到博士,我是靠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和学校的关怀一步步完成学业的。”吐尔孙心怀感恩地说。

  党和政府的关怀,学校的支持,让吐尔孙如沐春风,他一直勤奋努力,从不懈怠,立志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

  正是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勇攀高峰的精神,吐尔孙在复旦大学取得新闻学与法学双学士学位。他在上海一边兼职打工,一边复习考研,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毕业以后回到新疆,吐尔孙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工作期间,又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再度考取清华博士生。

  如今,吐尔孙一边进行驻村工作,一边为他的博士论文《新疆维吾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认真做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扎实的书本知识,再结合在广阔田野里的实践经验,能促使吐尔孙更加深入地思考新疆问题。

  “只有稳定才能发展”

  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求学,让吐尔孙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回到新疆,他更加切身体会到发展的重要性。

  吐尔孙驻村后,在了解乡村、融入乡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村里274户人家,他通过数次走访都已经可以叫得出名字。他学会了如何分析农村问题,如何与群众打交道。他入户与村民交流,进行一对一帮助;他参与大规模宣讲,举办小型座谈会,召集年轻人进行交流对话,分享他的成长体会。

  吐尔孙深知只有真心与基层群众交往,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吐尔孙动员村里的青年去北疆打工,并给他们算了一笔账:“10亩地最多一年挣一万元,出门打工两三个月就可以挣到一万元了。”

  “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其实老百姓也是发自内心爱党、爱祖国的,也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吐尔孙欣喜地看到,当村民的生活改善了,理念也在改变。这个曾经有一段时间听不到歌声的村子成立了17人组成的农民文艺队,自编自演歌舞、小品等节目,受到村民欢迎。

  吐尔孙看到了今年村里的幼儿园建好以后,全村100多个孩子免费入园,一天吃四顿饭,有了接受教育、游戏玩耍的场地;看到以前农村的土坯房、土路全都变成了宽敞结实的安居富民房、平坦笔直的柏油路;看到新疆的一步步的发展变化,看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恩,也进一步感受到走向富强的国家也在反哺人民。

  吐尔孙到村民买提肉孜·买提尼亚孜家五六次了。在棉花地里,他看到买提肉孜种的棉花长得太高,就指导他一定要注意多采用新的种植技术,才能有高产量。买提肉孜说:“吐尔孙经常来和我们谈心,讲解党的政策,我们拥护这样的好干部。”

  吐尔孙的同事、工作队队员李芳对记者说:“我们很敬佩这位博士生,他工作中有想法,也有执行力,关心国家大事,有家国情怀,为人儒雅,好相处,是一位很好的工作伙伴。”

  奋斗改变命运的见证

  在内地读书十几年,吐尔孙已从当年懵懂无知的中专生,变成了沉着冷静、儒雅博学的博士生。他的成长历程,是奋斗改变命运的见证。

  吐尔孙更难忘记在上海、北京求学期间,老师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和指导。硕士生导师郭庆光为他推荐实习和工作岗位,手把手指导毕业论文;博士生导师李彬为他制定阅读书目名单、研究计划,博士论文提纲至少帮他修改6次,指导他确定了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研究解决新疆的现实问题。

  一直关心着他的史宗恺老师为他指明了人生的道路:“新疆需要你这样的少数民族高材生,应该回去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

  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的栋梁之材,懂得感恩的吐尔孙,怎么可能不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回报这种哺育之恩呢?

  吐尔孙在清华大学读硕士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决心听党的号召,在国家建设的洪流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吐尔孙工作五年间,他每年必去北京,见导师,见同学朋友,聊发展,谈变化,了解世界最前沿讯息。

  到了农村,吐尔孙感到自己更接地气,更加理解党的政策的深刻内涵,也对新疆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吐尔孙说:“许多年轻人不了解宗教,就容易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他们生长在富裕年代,不懂得珍惜美好生活。所以,必须靠政策推动,靠义务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国语水平,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就业,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为一名党员,吐尔孙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决不停止奋斗的脚步。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