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高歌猛进看行业·文化 | 春风骀荡花千树

2017年09月29日 12:53   来源:新疆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各项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趋完善;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惠及基层百姓;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捷报频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文化工作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实推进、蓬勃开展,满足了全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总目标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01

基层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8月30日,乌鲁木齐市举办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歌咏大赛。全市七区一县层层选拔,最终从100多个合唱团体中选拔出13个合唱团参加决赛,参赛者们用嘹亮的歌声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来自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的“红柳合唱团”,团员平均年龄达70岁,他们满怀激情演唱了歌曲《江山》《感恩的心》,团长霍燕琴说:“我们都是退休职工,跟共和国差不多是同龄人。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对党的感恩之情,我们选唱了这两首曲目。”

    像这样活跃的基层文艺团体在全疆数不胜数。从城市到乡村,群众文化场馆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面越来越广,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疆考察,提出支持新疆基层宣传文化建设的6个重点项目,包括文化大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巴扎宣传教育示范点建设项目、地县党委宣传部门办公设备配备项目、兵团师团宣传部门办公设备项目、县级数字影院建设项目和南疆三地州村文化室设备项目,投入资金共8972万元。全疆1046个文化大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按照每个文化大院2.62万元的标准,各自配备了“三个一”的标准化设备,即一台电视机、一套音响设备、一套乐器。

    我区实施的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从城市到乡村,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均衡发展,现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疆三地州村级文化室设备、第七批城市街道社区文化室设备、自治区贫困村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工作已全面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和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有序推进。特别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2014年至今,仅新疆艺术剧院就通过“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直接向南疆四地州送去演出1000多场,观众人数逾百万。

    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潜移默化间将文化的滋养送入各族群众的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判断力,激发了各族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

02

精品文化活动扮靓新疆

    今年7月20日至8月5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以“中国梦想多彩丝路”为主题,汇集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缅甸、刚果(金)等10个国家和地区、21个疆内外专业演出团体的23台剧目,在乌鲁木齐市的6个剧场奉献了59场精彩演出。疆内外10余万名各族群众观看了舞蹈节演出、参与了各项社会活动。多场演出一票难求,受到中外嘉宾、社会各界人士及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社会反响强烈。

    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一系列精品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我区“民族和睦、艺术繁荣、文化开放”的信息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国内外艺术家、观众通过这些活动,近距离地感受到新疆的文化魅力和特色。

    近年来,我区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从优秀的多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围绕总目标,结合“一带一路”时代背景,抓好新疆“歌舞之乡”代表性精品剧目创作,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

    歌舞剧《情暖天山》、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取得优异成绩。自治区直属院团新创《农民的女儿》《艾德莱斯传说》《阿凡提变变变》等23部作品,各地州文艺单位新创的歌舞情景剧《回家》《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音乐会《伟大的征程》、舞剧《玛纳斯》、话剧《真情岁月》、歌舞剧《永恒的刀郎》《疏勒之恋》等一批优秀剧目登上舞台。这些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振奋了精神,凝聚了人心,传播了正能量,也将新疆的美好形象传播到了远方。

03

文化产业捷报频传

    今年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其间,新疆展团签约金额达到126.58亿元,创历史新高。“文化科技”“文化 创意”“文化旅游”……各种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本届深圳文博会的亮点。新疆展团毫不逊色,来自南北疆的参展商们充分利用企业自身文创项目的优势,通过跨界、嫁接、融合等创新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文创产品成果,为观众们带来新奇体验。

    这些成绩都是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2016年8月,《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出台。这个规划正在推动我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的核心区”“多元文化集聚融合的先行区”和“特色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区”。

    目前,新疆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家、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1家,基本形成了涵盖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动漫业、文化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数字文化服务业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国家和自治区政策的助推,各族百姓日益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使我区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

04

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并重

    7月18日,《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自治区博物馆开幕,100多件经过修复与保护的精品文物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区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成果。

    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处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区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地位更为凸显。自治区党委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的目标,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补助资金15260万元,目前已创建维吾尔族乐器、地毯和艾德莱斯绸织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命名了呼图壁县文化馆等95个单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麦西热甫》履约报告;实施了“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已完成史诗《玛纳斯》等13个项目、约150万字书籍的编撰工作;公布了莎车维吾尔木卡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此外,非遗传承人培训也让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雅昌艺术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仅2016年就开展了1800多人次就地培训,组织130人次参加内地高校异地培训,培育“密作”品牌,设计研发400余种产品。5000多名手艺人参与订单生产,人均月增收约1200元。还有木垒哈萨克族刺绣生产性保护也积极推进,县里组织128名传承人完成300多件布绣的针法、技法试验,提高了传承能力,增强了传承后劲。

    春风骀荡,新疆的文化艺术之花正竞相绽放,扮美我们的生活。

    新疆文化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9月20日上午,在自治区博物馆二楼的《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上,参观者络绎不绝。该展览7月18日开展,100多件经过修复与保护的精品文物展现了近年来我区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成果。文物修复保护取得的成就是我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新疆文化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自治区以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建立起辐射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网。不仅丰富了各族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让文明与科学的理念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6处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新疆建立并完善了国家、自治区、地州、县市四级非遗保护网络,并且通过“活态传承”让许多古老的非遗项目“青春焕发”。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8月,《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出台,推动我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

    越来越多的新疆文化企业和文创产品走出新疆,甚至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疆形象,听到了新疆声音。

    一件件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一个个精品文化活动成功举办,让我区“民族和睦、艺术繁荣、文化开放”的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一体多元的新疆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

  记者感言:万紫千红满园春 

    一体多元的文化生态是新疆大地上最迷人的风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把优秀和先进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天山南北,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区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不久前,笔者去喀什乡村采访,看到村村都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还有公共健身设施。农家书屋让农民开阔眼界、学习致富技能,文化广场是全村举行升旗仪式、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健身设施让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塑身健体。遍布南北疆、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全疆各族百姓,不仅传播正能量,也让人们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

    多民族聚集让新疆成为文化遗产富集之地,从国家到自治区、地州、县市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新疆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不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更让相互包容欣赏、美美与共的理念深入各族百姓心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扶持下,正显示出强劲的活力。近几年来,新疆的影院高速扩容,从首府城市向县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疆文创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了新疆,新疆的出版行业已开始在中亚布局。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新疆文化产业的未来令人期待。

    感受新疆巨变,把握时代的脉动,文艺工作者以激情和才华创作出了一批精品佳作。近年来,一批批优秀的新疆原创文艺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广受好评,让人们看到了阳光、幸福、和谐、多彩的新疆。

    群芳争艳的新疆文化事业恰如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单秀梅

亲历者说:把新疆文化带到更大的舞台 

讲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单秀梅

    我最近特别忙碌,“绣塑布偶”创作人才培训班11月份要开班了,南北疆报名的学员非常多,我正在仔细筛选。要选13位有艺术天赋、又有实践经验的学员。这一人才培养计划已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2006年,我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坚信新疆的民间文化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近几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扶持下,新疆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民间艺术家,我获得了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好机遇。2014年,我作为自治区妇联代表到伊朗参加了“世界非遗日”高层论坛,学习了先进的非遗保护理念,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2015年,我又作为新疆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去日本学习。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眼界大开,日本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启发了我的思维,我开始把“精品”作为创作的主攻方向。

    2016年,经自治区文化厅推荐,我有幸作为新疆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文化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优秀民间艺人提高班。3个月的学习,由国内最优秀的专家授课,让我补上了理论的短板,创作思路更加开阔;和全国优秀同行的交流,让我吸取了很多好经验。创作毕业作品时,我第一次尝试借助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来解构新疆元素,创造了抽象布偶《脉象》,没想到在世界纤维艺术展中获得优秀奖。

    最近,我刚刚创作了新疆岩画系列布偶作品,灵感来自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从具象到抽象的人物、动物,表现方式更加现代和国际化。我想把新疆的民间文化带到世界的大舞台上。

    这些年来,我年年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都是自治区文化厅出资组团推介我们这些民间艺术家和民营文化企业。每次出去都收获多多,除了收获订单,也对市场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外观众对新疆文化的喜爱、对我们产品的高度评价都成了我们不断提高的动力。近几年来,新疆的文创产品越做越好,文化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今年,自治区文化厅又从北京请来专家,专门给疆内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授课,指导我们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真的没想到,我的“绣塑布偶”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竟然能申报成功。

    新疆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相信自己的事业会越来越好,而且后继有人。新疆的文化产业一定会有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