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娃,写的中国字,说的中国话!”

2017年12月06日 14:55   来源:最后一公里

  一年前,王江朋和同事们作为自治区地矿局派遣的支教老师带着自治区和单位领导的嘱托、家人朋友的希冀,来到了温宿县阿热勒镇幼儿园,在这片热土上开始了自己的支教工作。

  “我是中国娃,长着黑眼睛,梳着黑头发,写的中国字,说的中国话,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

  此时我端着镜头的手微微颤抖着,同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家长一样热泪盈眶。一群不到5岁的孩子们用国语唱诵着儿歌《我是中国娃》,不仅让家长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支教老师们看到了自己一年来的努力。

  认真教育 逐步贯通

舞台上的你们是老师的骄傲。

  还记得一年前,没有教学经验的我们面对活泼调皮的孩子们还有些束手无策,但我们用耐心、爱心和细心引导,一字一字教,一句一句唱。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也跟我们慢慢亲近了起来,跟我说、学我做,进入了“语言模仿期”。

  “语言模仿期”最尴尬的是孩子们学说话。问:“你叫什么名字?”答:“你叫什么名字!”问:“你几岁了?”答:“你几岁了!”这些可爱又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不胜枚举。慢慢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性学习记忆。“我来比划你来猜”“情景对话”“实物教学”都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技巧。在游戏中我们也不断融入国语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古诗、一首儿歌,逐步贯通。

  孩子们聪明的脑袋和强大的模仿力惊艳了我。他们总爱跑到我身边讲故事、表演节目、背儿歌,讲家里的点点滴滴。仅半年时间,我就对孩子们家里的情况很是了解,家里有几只鸡、几只鸭、几只羊.......孩子们实在数不过来时就把十个指头都伸出来比划,认真的样子可爱又有趣。

  一年时光,孩子们长高了,也学会洗手吃饭、起床叠被等。不仅如此,孩子们还会背古诗、《弟子规》,几十首儿歌信手拈来,常见的物品名称和简单的国语对话都不在话下。孩子们还配合老师完成各项集体活动,说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不如说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支教中 收获友谊

  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同时,我跟家长们也成了朋友。小朋友祖丽阿亚提·艾则孜的爸爸艾则孜·吐逊就是其中之一。

  艾则孜在第一个学期结束时,特意把我们邀请到家里做客:“王老师,谢谢你把孩子教得那么好。孩子每天回到家都会给我们唱歌、跳舞还背诗,现在她的国语比我都好,真的很感谢你。”

艾则孜·吐逊一家。

  今年9月,我带小班,艾则孜的小女儿祖丽米热·艾则孜到了我们班。新的幼儿园建立了,孩子们要到邻村上学,大约3公里远,为方便两个女儿上下学,艾则孜特意买了一辆车。他常邀请我去家里做客,我也会带着礼物登门,常来常往中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每当我走在村里的小道上,家长们见到我都会跟我打招呼,让我倍感亲切。

  静待孩子们“花开”

  国语是知识的载体,支教老师把孩子们带进了知识的海洋。我的同事努尔艾力·玉素埔卡地尔在内地读完高中、上完大学,深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对我们说:“我是教育惠民政策的受益者,现如今我幸运地来到支教岗位上,我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更直接、更迅速、更高效开展支教工作,教好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

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

  同他一样,我们这些支教老师有了奉献南疆、服务幼儿的机会,都在尽心尽力做好支教工作,也希望我们教的孩子们能继承和发扬这种通过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在惠民政策的滋养和浸润下,这些已经发芽破土的花儿根越扎越实,越长越稳!

孩子们的笑声让这个冬天暖暖的。

  冬季的幼儿园里,爽朗的笑声率性演绎,向世间展示着自己的暖意。我的心中有一个彩虹般的期许和寄托,期待这些美丽的花儿走过清晨黄昏,走过春夏秋冬,慢慢绽放;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越过河流,去全国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孩子们齐唱的儿歌声响彻冬季,我收获了满满的温暖!遇见你们,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年华。(自治区地矿局 王江朋)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