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他们的情谊秒杀“塑料姐妹花”

2018年01月11日 10:08   来源:最后一公里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是一个山区牧业村,村民基本都是哈萨克族。七年前,曾战江一家在这里落了户安了家。“我们村民风淳朴,街坊四邻都热心得很,我们一家在这住得特别开心!”曾战江说。

  下面,就请大家和公里君一起去看看他的暖心故事吧。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沈剑报道

  互帮互助情谊深

  曾战江,41岁,是巴喀勒克村唯一一户汉族村民。年幼时,曾战江因家庭贫困辍学,当过小工、卖过菜、帮人放过牧.....渐渐的,曾战江开始成长,也积攒了不少社会经验。

  90年代初,头脑灵活的他注意到了霍尔果斯口岸红火的皮货贸易,而他所在特克斯县是牛羊养殖大县,自己也会说哈萨克语,再加上多年摸爬滚打,他决定去放手一搏。

  早出晚归、翻山越岭、饥一顿饱一顿,曾战江开始奔波于各牧业村的夏草场、冬窝子。

2017年春节前夕努尔朱(右一)向曾战江(左二)赠送新年礼物。

  记得那年秋日的一天,曾战江为了多收几张羊皮,来到了草原深处的切特巴喀勒克牧业点。等返回时,天色已晚,自行车的轮胎又被碎石扎破。山区的秋夜已经有了些许寒意,一天没休息,吃得也简单,曾战江有些疲乏。他裹了裹衣领,慢慢推着自行车顺着牧道继续前行。

  这时,牧民努尔朱·赛尼巴依骑马经过,看到了曾战江:“小伙子,车坏了?来,把羊皮放到马上驮着,前面就是我家,去歇歇脚,喝个茶吧。”努尔朱的关心瞬间温暖了曾战江的心,“是车坏了,谢谢啊。”两个人边聊边走向前方一个亮着的毡房。

  坐在温暖的毡房里,餐桌上摆着包尔萨克(哈萨克面点)、酥油、馕和糖果。努尔朱热情地招呼着曾战江:“喝碗热茶暖暖身子,你车也坏了,今天就住我们家吧,以后来收羊皮,你就进来歇歇脚。”努尔朱边说边招呼妻子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饭。

  吃完晚饭,睡在温暖的毡房,曾战江睡得格外香甜;他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名字——努尔朱。

  日子一天天过去,曾战江和努尔朱一家的感情也日渐深厚,奶茶越喝越多,欢笑也越来越多。每次来,曾战江也会给努尔朱一家捎些砖茶、盐、蔬菜等,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都是心意。

曾战江(后排左二)与努尔朱(后排右一)两家人的合影。

  共同走上致富路

  帮忙打草、带土特产,逢年过节更少不了互相走访问候。相处的岁月中,这对异姓兄弟收获了宝贵的亲情。

  在那个年代,牧民们没有太多机会去外面,而曾战江就像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牧民,一头连着外面的世界。每当曾战江回来,总会帮牧民们带些新鲜的东西。渐渐的,努尔朱的毡房成了一个羊皮代收点和小卖部,曾战江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县城买了房成了家。

  脱了贫的曾战江更不忘拉着努尔朱共同致富,还为努尔朱致富出点子。“努尔朱大哥,这几年羊的行情不好,你不如把羊卖了,多买些良种牛和良种马,这样更赚钱。你别担心钱的问题,我给你垫上。”在曾战江的帮助下,努尔朱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一家人”的家宴。

  努尔朱从草场深处搬了下来,毡房变成宽敞的安居富民房,牛改良了,从昭苏马场买的良种马下了马驹,孩子成了家……努尔朱成了村上的富裕户。

  “老弟,这只羊你带回去给弟妹和孩子们,还有,你再来村上开个商店吧,你卖的东西大家也放心,房子这些我帮你联系,这样你不用来回奔波了。”努尔朱为曾战江出谋划策。

  听了努尔朱的建议,曾战江思索了一番和家人商量道,“不如我们把家搬到巴喀勒克吧?我们和村民熟悉,努尔朱大哥一家也在,还能互相有个照应。”家人一致同意后,2010年7月,伴着热闹的鞭炮声,曾战江的商店在巴喀勒克村开业了,同时,他一家4口也从县城搬到了村里。

  正式结亲成为一家人

  转眼到2016年底,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村里来了许多机关干部与村民结成了亲戚。“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了村民们最爱说的话。

  “大哥,我们也响应号召,结成亲戚,给村民们带个头。”

  “老弟,我们早都是一家人了呀。”说完两个人都幸福的大笑起来。

荣誉证书。

  去年6月,努尔朱和曾战江双双被评为“特克斯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村上的“曾战江、努尔朱”也越来越多,巴喀勒克村的村民们实际共同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纪委驻村工作队)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