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万家 欢乐下基层

2018年01月15日 10:16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新疆各地的群艺之花,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浇灌下,争奇斗妍。伴随着新一年的到来,遍布天山南北城乡间的基层文化展演队伍更加活跃起来。一方面,新春佳节临近,各地利用冬闲时间创作编排节目,通过办自己的春晚来拥抱新时代;一方面,借助全疆上下掀起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让文化进万家,欢乐下基层。

       新疆的多元一体文化现象一直绚丽多彩,近年来,文化民生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演出团队的不断增多,使得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提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必然有新时代的文艺、新时代的创新、新时代的思路和新时代的工作方法。一支支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展演队伍,现在成了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进社区的主要力量,同时也让百花齐放的新疆传统优秀文化,在与群众互动中得到进一步创新性发展。

  民间文艺演出接地气

  民间文化艺术来自社会基层,源于群众创造。这种自发和自娱的通俗文化,最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接受。新疆各地都有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品牌,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一种种优秀的传统文艺样式凸显了不一样的魅力和色彩。新疆曲子戏,是流行于乌鲁木齐、昌吉、哈密、伊犁等地的戏曲剧种,带有浓厚的北疆地方色彩。在新疆曲子戏发祥地之一的呼图壁县,民间曲子戏艺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编进了曲子戏,向当地农民和社区居民宣讲。呼图壁县每个乡镇甚至很多村庄,都有曲子戏文艺队。1月8日,园户村镇曲子戏文艺队负责人徐伟说,这几年,新疆曲子戏文艺队结合时代特色,创作了《老来难》《天山情民族亲》等曲子戏剧本,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她们又创作了曲子戏剧本《十九大精神暖民心》,排练出来后一个村一个村地演出,还被邀请到县城演出。

  这段时间,伊吾县下马崖乡的“木卡姆红歌队”的30余位艺人,正忙于筹备参加全县的农牧民文艺汇演。别看艺人们大都已经五六十岁,但创作演绎木卡姆歌曲的激情不亚于年轻人,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艺人们编写排练出了《喜迎十九大永远跟党走》《我们心中的十九大》等一系列歌颂党的十九大的歌曲。现在,下马崖乡建起了新的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场地、设备和服装更加充足后,农牧民观看木卡姆演出的兴致更高了。

       在托里县乌雪特乡克孜勒亚村,村里的一群哈萨克族老奶奶经常身着民族服饰,聚集在村委会大院用自己编写的歌曲赞美家乡,向村民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哈萨克族老奶奶合唱团”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这个合唱团的成员古丽巴努 · 也勒什拜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惠民政策,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她难掩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就写了很多赞美家乡的歌曲展开宣传。在接地气的民间文艺演出中,还有阿肯弹唱、花儿表演、乌兰牧骑、现代乐队等演出队伍,这些演出队送文化到群众身边,有的本来就是农村“草根艺人”组成,当一个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呈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享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大餐,还熟悉了党的政策。

  民族团结宣讲亮点多

  新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了新的元素。当文艺演出的内涵不断扩大,受众不断增多时,文化品牌也走出了家乡,走向了世界。近年来,国家新一轮援疆工作、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八进活动、“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对基层文艺演出团队和每一位艺人创作、演出水平的提升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额敏县也木勒牧场生活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8个民族,日常演出宣讲中,各民族文化能人齐上阵,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歌舞表演,组合成一道其乐融融的风景。演出形式越丰富,观众越是开眼界,牧民巴里金 · 巴先说:“正像演出中所唱的一样,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要像孩子爱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去年以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宣讲活动中,陆续创建了“花儿宣讲队”“阿肯宣讲队”等品牌宣讲队伍,宣讲员们用唠嗑式、苞谷馕式的语言甚至弹唱的方式,讲述发生在各族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示范、引领、带动各族群众参与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来,让民族团结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

  呼图壁县有支名为“五叶草”的乐队,曾因登上央视《星光大道》一炮走红。这支草根乐队中的五名成员,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他们志趣相投,已相识十余年。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磨合,形成了新的演唱风格,并将西方音乐同新疆本土乐器结合,用音乐唱响美丽新疆。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