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的团结之花:哈密开花喀什香

2018年01月24日 23:42   来源:天山网原创

自治区政协委员刘新华。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摄影报道)自治区政协委员刘新华有一千五百多位“家人”,分别在哈密市和喀什英吉沙县的服装厂里。“这些员工就是我的家人,不管什么民族,大家想的都是怎么让生活过得更好,特别团结。”她说。

  1月23日,记者采访到了刘新华,短发搭配经典黑白格的裙子,让她看起来十分干练。“厂子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人都是少数民族,我和他们特别亲,我的父亲是维吾尔族村民养大的,我们家亲戚有一半都是维吾尔族。”她说。

  民族团结情是父亲给她最宝贵的财富

  刘新华说,上世纪30年代初,父亲刘汉创7岁的时候,因为逃难,跟着驼队来到新疆,被哈密一位好心的维吾尔族夫妇收养。父亲从此有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艾买提·尼亚孜。维吾尔族夫妇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名叫买合穆提·尼亚孜,年纪比父亲小两岁,夫妇俩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长大后,刘汉创去参军。1950年1月,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刘汉创把自己童年的经历告诉了指导员,部队帮助他找到了亲生父母,还给他改了名。

  随后,父亲将亲生父母接到新疆,在哈密安了家,从此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刘汉创也舍不得养父母,退伍复员后,每个月至少有半个月都住在养父养母家。

  刘新华说,她和弟弟妹妹们出生后,经常跟着爸爸回到维吾尔族的爷爷奶奶家住,一大家子人逢年过节常来常往,非常热闹,刘家的孩子大都能说维吾尔语。

  “爸爸常说,我们是汉族的孩子,也是维吾尔族的孩子,永远都不能忘了民族团结情。”刘新华说。

  民族团结是厂子的生命线

  带着父亲的嘱托,1996年,刘新华接管了将要破产的一家服装厂,成立了“哈密市新世纪制衣厂”,吸纳的员工大多数是年龄偏大、家庭负担重的少数民族妇女。“我们制衣厂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是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论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这是我们厂的生命线。”刘新华说。

  2011年,父亲去世后,刘新华依然尽一家长女的责任,照顾家里的维吾尔族、汉族亲人们。老人生病住院,她跑前跑后帮着联系医院,常去探望;兄弟姐妹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她出钱出力热心帮扶。亲戚中很多晚辈都在她的厂子里学技术,有想自己开裁缝店的,她就送缝纫机送设备,支持他们开店。

  而刘新华带着各民族兄弟姐妹依靠诚信团结闯市场,服装厂事业蒸蒸日上,成为新疆制衣业龙头企业。近十年来,在她的服装厂受到免费培训的人员多达680余名,其中有大部分为残疾人,2014年,她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代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喀什建厂初心也为团结

  2014年,成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代表后,面对荣誉,刘新华心里想的是怎么才能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对得起这些荣誉。“父亲常说,如果将来能力允许,那就要毫不保留地去帮助别人。想了很久,我决定去南疆再办一个服装厂,为解决南疆就业问题提供一点帮助。”

      2014年底,刘新华在喀什英吉沙县投资建的分厂竣工了。新问题来了,哈密的熟练工不愿离家去喀什工作,刘新华便将喀什的新工人接到哈密来培训,培训完成再回到喀什工作。3年间,来自喀什英吉沙县的108人,成为了服装厂打板、裁剪、设计等关键环节的熟练工和厂子的管理层人员。

  在刘新华的手机里,保存着从喀什分厂来哈密培训的工人们的视频,记录着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通过三年的培训,我们企业今年大大的跨越了几步,扭亏为盈,员工们的工资也翻番。”刘新华说。

  来到哈密培训后,一些喀什的工人就想留在哈密,为了这部分工人,刘新华又在哈密设置了一家分厂,目前,一共有386名来自喀什的工人在哈密市的分厂就业。

  比起2014年之前,刘新华这三年过得异常辛苦,她的妹妹常年在喀什驻守,她也需要经常两地奔波,一家人连春节都不能团圆,但是她不后悔,“哈密和南疆的厂子越来越好了,我的一千五百多个亲人和他们的一千五百多个家庭都越来越好,这就是我的初心。”

[责任编辑:金佐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