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钻井工人刘国祖:早已习惯在井队过节

2018年02月24日 10:38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丽霞报道)2月22日清晨7时,吐哈油田红台区域戈壁滩还在浓浓夜色中,通宵的狂风刚刚有了想要停歇的迹象,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吐哈钻井公司50550钻井队队长刘国祖就起床了。

  刘国祖穿上厚厚的棉衣,前往50550钻井队的工作现场进行岗前察看。

  春节以来,刘国祖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参加工作18年,他已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个春节在井队度过了。而他,也习惯了在井队过节。

  “钻机一旦启动,所有相关机器设备要24小时运转,工人、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必须全部坚守岗位,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问题。”刘国祖说。

  因为钻头在地层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稍有疏忽,随时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刘国祖说:“尤其是下雨天下雪天,高强度的工作就像是打仗。”

  茫茫戈壁上,几台昼夜不停息的“磕头机”,在漫天的风沙中若隐若现,这里就是50550钻井队的工作区,冬冷夏热不说,平均每三天就要刮一次风,有时大风能把房顶吹翻。

  在吐哈钻井公司,50550钻井队是标杆队。全队共有员工40人,年龄最大的41岁,已经干了十几年钻井工。

  “他们工作很努力,有时候工作连轴转。他们中,有人能掌握所有钻井软件的使用,可以随时处置各种突发情况;有人能自如地调遣十几吨、几十吨的钻机、柴油机、泥浆泵等钻井设备,十几年无一例事故发生……”刘国祖说。

  39岁的刘国祖,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

  刘国祖记得,他刚来钻井队时,钻井主要靠人拉肩扛,年少的他力气不足只能硬着头皮上,大伤小伤常不间断。“上班第一天我的肩膀就被压烂了,但第二天还得继续工作,就这样新伤叠旧伤,肩膀磨出了茧子才适应。”他说。

  “你看那高高耸立的井塔,像不像绣花针?要在戈壁里绣出石油这朵花来,不吃苦可不成。”刘国祖说。

  作为队长,在刘国祖看来,压力总是如影随形。

  吐哈盆地的高温天气全国闻名。每年5月下旬至10月初,这里都是高温酷暑,七八月份,气温常常达到50多摄氏度。

  “我们实行三班倒,一个人一次工作12个小时。”在刘国祖的记忆里,最深的痛就是,那穿着红色劳保服的工人,每次白班后,背后一条条白色的汗渍,密密麻麻,像极了火焰山的纹路。

  每到夏天,钻井队不时有人出现中暑现象。有一次,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工人,干着干着人就无声无息地软了下来,医生赶到后,拿起生理盐水就往小伙子的嘴里灌。

  刘国祖说,因为工作条件实在艰苦,井队的人员流动特别频繁,很多年轻人干几天,就受不了了。有一年冬天,队里来了一些大学生,干了不到一周,十多个人走得就只剩下两三个人。

  “坚持下来的这些人,完全是靠‘铁人精神’支撑着。”刘国祖说,“退休后,我想把亏欠家人的时间补回来,做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