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5日 12: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与中东欧16国(“16+1”)合作,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受到普遍欢迎。但是欧盟内部也存在疑虑,认为合作可能会“分裂欧洲”;中国在海外的很多投资,救活了频临破产的当地企业,得到企业和民众的支持,但也引发了当地政府的警觉。
中国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主张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少国家对待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巨大的市场、资金甚至是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从资本主义兴衰进程中得出的“强国必霸”“赢者通吃”理论,让他们对强大起来的中国保持警惕。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合”文化,无法理解共生共赢的理念,对中国依然保持着意识形态的偏见。
西方对中国的警惕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应主动加强对外沟通、增信释疑,为国家发展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和良好的国际条件。
中外之间除了要加强高层交往和政策沟通外,还应重点扩大民间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构建起中外友好的强大社会基础。我建议,中国选派大量年轻志愿者赴海外进行教育等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开拓年轻人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民间接触,让当地民众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知,使中国的国家形象鲜活起来。
(本报记者 潘旭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