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读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民生情怀

2018年03月06日 17:03   来源:人民网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流量“漫游”费,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生热点,回应群众关切,描绘了一幅改善人民生活的新画卷,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科学论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牵挂困难群众“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五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府惠民举措持续出台、民生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大不仅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还特别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提出了“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强调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决胜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民生情怀,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一系列的政策红包,绘就了新时代迈向更加美好生活的民生图景。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需求标准更高,对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加,对公平正义更加关注,报告牢牢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紧扣大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和安排。比如,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呼声,报告明确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对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问题,报告提出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对于丰富群众精神食粮问题,报告要求建好新型智库,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解决民生难题更没有捷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政府工作报告》为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指明方向、明确目标、提供指南,而要把报告中描绘的美好愿景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福祉,必须靠具体行动来落实。创造美好新生活,就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就要一点一滴扎实推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就要从破解民生热点、难点、痛点入手,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干劲真抓实干;就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扎扎实实解民忧、纾民困;就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让改革释放出更多的民生红利。

  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我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宣告。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生工作的部署安排落到实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能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