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6日 21:34 来源:新华网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做客新华网访谈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常怡然)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做客新华网访谈为网友解读报告亮点。张燕生表示,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怎样处理好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是将要面对的挑战。
以下是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今年两会是新时代的两会,报告中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如此重要关键的节点,您认为今年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燕生: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谋划展望。
关于“新征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三年的目标非常明确,各个方面的工作部署也有条不紊地朝这个方向推动。
第二个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过去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实现目标提前了15年。到2035年,科技方面,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经贸方面,要基本建成经贸强国;制造业方面,要进入中等制造业强国的行列。在2035年这个区间上,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目标非常明确。
第三个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5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一是社会主义强国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是全球负责任的大国,是有担当的大国。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而且要维护全球的和平、发展、合作,中国作为大国,将会有更大的担当。二是中国将成为全球开放型经济的大国,在全球经济中有更大的话语权。三是中国将承担力所能及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其中包括推进基于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推动力,改革是撬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进器。今后的中国,不但要成为负责任大国、开放型大国,也会成为包容性大国,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共享。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第一个挑战,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相当于从游击队到正规军脱胎换骨的转变。这个挑战是巨大的,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适应这个转变将经历极其艰难的蜕变过程。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方面的,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深刻变化。这个转变将比过去40年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更难。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角度来讲,它进入到一个全面现代化进程,对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理念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二个挑战,是产业结构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这个变化也是全面的。这个挑战跟过去40年不一样,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方面的,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深刻变化。从5000年中华文明的角度来讲,它进入到现代化进程阶段,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理念发生的变化跟过去几千年都不同。所以报告中强调“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
未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相互依存。这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如果扩大进口是为全世界提供需求,而且通过扩大进口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机遇,我们就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我们将面临过去40年所没有面临的问题,就是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可能会出现平衡,甚至逆差的情况。如果出现了,怎么为逆差融资?
未来40年,当你是一个开放的大国、负责任的大国、包容性的大国的时候,你所面临的大国责任的担当,会带来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这些都是我们过去很少遇到过的,如何处理好,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