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克州全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2018年03月13日 10:08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买买提 · 艾力是克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苏鲁克村村民,2017年,他借助村里兴起驴产业的机遇,从企业建的驴场里认领了6头幼驴代养。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把驴牵到驴场过磅,企业根据驴的增重情况,为他发放奖励。增加了养驴这笔收入,他当年就实现脱贫。在苏鲁克村及周边村,有100多户贫困户正在通过养驴脱贫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被称为“万山之州”的克州是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克州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着力在转变思想观念、形成长效增收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上持续用力,全力以赴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千方百计破除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富民固边、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的“输血”和“造血”中脱贫致富。

  思想扶贫增强脱贫主动性

  “学到技术后,打工一天,我能挣200多元。”3月10日,马麦提图尔汗 · 马麦提亚克甫激动地说,“当年我打工就挣了1.8万元。”

  克州在深入实施“送教下乡、智力进村”活动中,大力开展“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工作,惠及当地群众,乌恰县黑孜苇乡阿热布拉克村牧民马麦提图尔汗就是受益者之一。

  马麦提图尔汗从前靠放牧为生,一家人的生活常常入不敷出。2013年在参加乡里举办的泥瓦工培训后,他在县城一家建筑工地实现就业,让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变。

  一年来,克州强化思想扶贫,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自我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把思想发动、宣传教育与沟通感情、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就地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贫困农牧民10068人,实现转移就业6447人,增强了农牧民的脱贫主动性,拓宽了他们的就业增收路。

  产业帮扶圆农牧民就业梦

  克州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富民固边战略的实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资源优势转化战略推动下,克州各族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距离乌恰县城30余公里的新疆紫金锌业有限公司矿区,工人们忙碌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帕米尔拜克 · 巴特尔是乌恰县吉根乡萨哈勒村的一名“90后”柯尔克孜族青年。2012年,应聘到新疆紫金锌业有限公司上班的帕米尔拜克,凭着勤奋和公司的培训,短短的5年间,一步步成长为公司测量队的骨干,月收入近5000元。他的妻子也在紫金锌业上班,一个月的工资4000元。

  对于这份工作,帕米尔拜克夫妇十分珍惜,认真工作之外,还加强自身学习,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如今,紫金锌业340余名职工中,柯尔克孜族员工占40%以上,乌恰县户籍员工130余人,他们用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随着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的落地,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的建成,克州一批批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群众,告别农牧生活,成为产业工人。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住楼房真好!地暖、天然气、自来水一应俱全。”自从住进新楼房,古稀之年的买买吐尔干 · 阿买提库力开心得像个孩子,由衷地感激党的好政策。

  买买吐尔干是乌恰县托云乡托云村人,曾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草场退化,靠自然放养的传统畜牧业很难维持一家的生计。

  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家5口搬进了位于乌恰县托帕口岸附近的托帕社区81平方米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买买吐尔干一家人的安居生活是克州边境村易地搬迁扶贫的一个缩影。

  让偏远山区贫困牧民尽快脱贫,搬出“穷窝”是最现实的选择。克州结合各县市的特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原则,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实施“沿边整村推进、乡镇统一规划、进城集中定居”行动。

  “对住进县城的牧民,草场仍然属于他们,退牧还草的政策补贴也继续给他们。”乌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杨金元说。

  “81平方米的楼房我们只掏1万元就住进来了。”2月5日,住进托帕社区已半年之久的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巴音库鲁提村村民阿里婷 · 吐尔逊说。搬出来,还要稳得住。阿里婷在乡政府的帮助下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开起了食堂,办起了商铺,一个月收入4500元左右。

  通过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政策,仅2017年克州就有1868户7928人像买买吐尔干一样,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