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30万市民风雨中祭扫 5000枝鲜花免费送市民为文明祭扫点赞

2018年04月02日 10:08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3月31日,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市民在扫墓。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张冬梅 喻义昌 豆兴军 通讯员丁玲玲摄影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周末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两日来又是风又是雨的,也是苦煞了扫墓人,不过乌鲁木齐市各大公墓仍旧迎来了30多万人次的祭扫人群,在4月1日的小雨天气中,也有13万市民祭扫。

  3月31日,大风天没有阻挡市民祭扫的脚步,当天数十万市民前往乌鲁木齐市各大公墓及殡仪机构祭扫。仅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东山公墓)就迎来了10.6万人次的祭扫人群。

  当天8时左右,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就迎来了祭扫群众。

  9时,在熙熙攘攘的扫墓人群中,手持鲜花的市民比往年多了不少。记者在东山生态园大门前看到,不少市民被工作台上的鲜花、卡片和黄丝带吸引。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将提前准备的5000枝黄菊花摆放出来,很快被市民免费领完,这次倡导文明祭扫的活动也赢得不少市民的点赞。

  前来祭扫的市民带着花篮、鲜花和祭品走进园区,各个路口安保人员的及时疏导让园区秩序井然有序。在生态园内的墓碑前,前来祭扫的不少市民轻轻擦拭着墓碑,随后献上一束黄菊。在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园的纪念广场前,祭扫的市民将花束轻放在纪念碑前,默默悼念着逝者。

  “鲜花祭祀的方式很好,能寄托我们对故人的哀思,也不污染环境,希望大家都能用这种方式进行祭祀。”市民赵成宇选择了用鲜花和追思卡片来祭扫,并希望大家都从小事做起,注重环保。

  今年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的“清明·文化周”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现场扫二维码领取擦碑毛巾、文房四宝等礼品受到了不少市民的欢迎,捏糖人、面人的师傅更是被不少人围住,大家都说他们送出的糖人、面人尤其让孩子们对我国传统的习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了解到,预计清明前,还会出现一个祭扫小高峰,为给群众提供便利的扫墓环境,东山生态园(公墓)和逸安园公墓共设30处便民供水点,免费为祭扫市民提供清洗墓碑的自来水;两处公墓共投放焚烧盆3000个,免费租用焚烧盆,并为市民准备了扫把、铁锹等工具,免费循环使用,只需交押金20元。

  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预计清明小长假期间前往殡仪馆、公墓的车辆多,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希望祭扫市民尽量乘坐公交车,并错开扫墓高峰。

  丈夫突然离世 妻子帮他捐献器官

  3位患者因此重获新生“我知道我丈夫在他们的身体里”

  3月27日上午,天气阴沉。在乌鲁木齐市东山公墓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王子荣的墓碑前,34岁的李春红掏出纸巾,仔仔细细地擦着丈夫的墓碑,她7岁的儿子学着妈妈,也擦起了爸爸的墓碑。

  3月27日,乌鲁木齐市东山公墓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李春红(左三)带着儿子与其他器官捐献者家属给捐献者献花。

  在丈夫王子荣的生命走向尽头时,李春红决定捐献他的一对眼角膜和肝脏,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一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4个月后,李春红又在争议声中为自己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

  捐献了丈夫器官她半年不敢出家门

  “儿子懂事也争气,在班里被大家推选当了副班长。还别说,儿子爱帮助人的品质可真是遗传了你。”擦干净墓碑后,李春红和丈夫念叨起儿子在学校的点滴。说着说着,她泪湿眼眶。

  “今年的精神状态好多了。”大家都这么说。眼前披着长发、穿着灰大衣的李春红的确与去年此时判若两人,大家忘不掉她“精神状态很不好”的那段日子。

  2016年12月3日,从事个体小生意的王子荣和李春红好不容易闲了下来。李春红先回家做饭,让丈夫去接儿子,“晚上好好吃一顿”。后来王子荣说要去乌鲁木齐给一位朋友送东西,儿子还是她接的。

  可李春红没等到他回家。晚上,她接到了医院的电话,称王子荣出了意外!

  心急如焚的李春红赶到医院得知,王子荣晕倒在路边,被好心人送到医院,已被诊断为脑死亡。“几个小时前他还活蹦乱跳的,我怎么也接受不了。”李春红说,她和丈夫在一起8年,感情很好,可突遭意外,丈夫竟这样离开了他们母子。

  李春红记得以前一个朋友去世时捐献了一对眼角膜,当时王子荣就说:“万一哪天不在了,我也捐。”于是她强打精神,艰难地作出了决定——签协议捐献丈夫器官。

  “总比火化了,剩下一捧灰要好得多。”李春红安顿完丈夫的后事回到沙湾县,当地不少人对于李春红捐献丈夫器官不理解,这给李春红带来了第二次打击。“整整半年,我都不敢出家门。”李春红说。

  4个月后她也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去年清明节,在东山公墓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自治区红十字会组织器官捐献者家属、在校学生、医护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缅怀器官捐献者,李春红也应邀在列。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没觉得我做错了。”李春红说,当时她就申请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也决定积极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我的家庭发生了悲剧,我们都在哭,都在痛苦,可我们的痛苦能换得其他家庭的笑,这就是好事。”李春红说,她从自治区红十字会得知,丈夫捐献的一对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肝脏让一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我丈夫在他们的身体里。”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11日,我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411878人,器官捐献完成案例16223例,捐献器官45710个。“一次有效的捐献,可能救活好几个人,可以让无数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重燃希望。”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艾买提江·依达伊吐拉说,从一定程度上说,捐献器官可以让逝者得到“重生”,给病患带来新生的希望,让生命得到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3月27日12时30分,在王子荣的墓碑前,李春红让儿子跪下,“给爸爸磕头”。准备离开时,母子两人又在王子荣的墓碑前,留下了一枝菊花。(亚心网记者索蓉芝)

  九旬老人坐轮椅扫墓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刘新草报道)3月30日,东山公墓里不少市民前来缅怀逝者,为离世亲属扫墓。在这些人群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我今年90岁。岁月不饶人,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出生于新疆的赵宝学是家中独子,有5个妹妹。如今虽腿脚不便,但他精神很好,耳聪目明。赵宝学的儿子赵宽跃说,这里埋葬着父亲的爷爷奶奶、父母、大伯等多名亲属。

  当天,赵家还有其他晚辈前来扫墓,赵宝学和他们聊起了逝者生前的故事,“父亲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只要身体允许,每年清明他都会亲自前来扫墓。”赵宽跃说,父亲的这种执着也深深地感染着他们。

  离开前,赵宽跃将父亲推至爷爷奶奶的墓碑前。赵宝学伸手摸了摸墓碑的边缘,轻声说道:“爸妈,儿子来看你们了。”

  因治病结缘医生为老夫妇送终

  “有生之年会一直为他们扫墓”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代筱晔报道)3月30日,在东山公墓一块墓地前,王传森用新买的盆花装饰着一块特殊的墓碑。

  墓碑上面刻着“父亲胡德宝、母亲杨景春”,落款儿女姓名的位置上却只刻着名字、没有姓氏。“我们不是父子母子关系,他们是孤寡老人。当初为老人送终时,两位老人都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在墓碑上刻上我和妻子的名字,不留姓氏。”

  王传森说,1993年,他在自治区三建医院(如今的炉院街社区服务中心)当医生,接诊了胡德宝和杨景春这对老夫妇。得知两位老人无儿无女后,王传森和妻子经常抽空去看二老,慢慢关系越来越近。

  “胡叔2004年走后不久,我们就遵照他的嘱托,将杨姨接来家里同住。杨姨2014年走时已是91岁高龄了。”两位老人去世,后事都由王传森一手打理。十几年来,每年王传森都要带着妻子、儿子来给老人扫墓。

  “我今年也58岁了,在我有生的日子里,我会一直来给二老扫墓,这是我对他们做出的承诺。”王传森说。

  父亲偷偷为小女儿扫墓

  不敢告诉妻子,怕她触景伤情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刘新草报道)“闺女,爸爸来看你了,不要怪妈妈和姐姐没来,是我没敢让她们知道,毕竟你妈妈的身体状况不太好。”3月30日,如同聊天一般,41岁的文先生一边擦拭着小女儿的墓碑,一边说着。

  记者看到,墓碑上逝者的出生日期及离世日期仅相隔6天。“孩子出生后就一直身体不好,天不眷我,只让我们做了短短6天的父女就天各一方。”文先生说,如果小女儿还在的话,如今也快10岁了,每当看到和她同龄的女孩,他都会一阵心痛,妻子更是会不自觉地流泪,“生小女儿时我妻子大出血,身体也落下了病根。为了不让她触景伤情,这些年我都不敢和她提起小女儿的事,就连扫墓都没有告诉她。”

  墓碑上,逝者是4字之名,其中第一个字是父亲的姓,第二个字是母亲的姓,第三个字是姐姐名字里最后一个字,“我们当时连名字都还没想好,取这个4字之名算是告诉她,我们一直都在她身边。”文先生说。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