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百姓上不留人生欠条

——记辽宁省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总支书记王桂兰

2018年05月11日 16:26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张仁军

  如今,全国十大“最美村官”、辽宁省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总支书记王桂兰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在辽西流传,以她为原型拍摄的影片《为了这片土地》,荣获了巴黎中国电影节4项大奖。

  几十年来,王桂兰百折不挠,坚守农村一线,带领群众走“一菜带两区”的致富道路,将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变成全国闻名的豆芽生产专业村。

  “1995年,我被推选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有些村民对我持怀疑态度:这么个乱摊子,一个女的能整得了吗?当时的正二村是全镇公认的‘四多’村,即打架斗殴多,小偷小摸多,男光棍多,上访告状多,另外村集体还有几十万元的外债。”王桂兰说,“但组织还是排除众议,任命我为村党支部书记。”

  1998年,王桂兰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且几次复发。知道自己随时都面临死神威胁的王桂兰,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服务百姓上绝不留人生欠条。

  为了修好村路,王桂兰带病天天到现场查看。村里的老人陈怀林告诉记者:“大伙儿商议着给这条路起名叫‘桂兰路’,可说了好几回她都没同意。”

  王桂兰严守廉洁纪律,从来没利用过手中的权力为亲戚朋友谋私利。“当时修路需要占我家的园子,我姐没跟我说就占去了一半。我二哥本来已经被评为低保户了,我姐知道后,愣是没同意。”王桂兰的四弟王国忠说。

  “我们这儿缺水,种地产量特别低,但现在打上了井再不怕干旱了。”正二村村民李振东告诉记者,辽西地区十年九旱,去年更是遇到多年少见的大旱。而正二村在王桂兰的带领下,新打了105眼井,使得大灾之年正二村的农业生产喜获丰收。

  “治村之道,富民为始”。结合正二村的实际,王桂兰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一菜两区加一带”的具有正二村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菜”是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创业,做大做强豆芽菜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全村每年向城里转移劳动力1200多人。“两区”是通过资金帮协调、土地帮调整、项目帮审批、手续帮办理等优惠政策,扶持村民建成伟业养猪、信德花生两大种养园区。“一带”是以主要公路为依托,打造商贸经济带。村里鼓励村民充分利用临近正安农贸市场和北阜公路、大高线公路从村内经过的便利条件,在市场和公路沿线大力发展建材、农资、餐饮、快递、通讯等个体私营经济。

  富民不忘强村。为壮大集体经济,早在1998年,正二村就取消了村食堂和招待费,村干部餐饮费用一律不予核销。取消村民组长工资待遇,村民组长由党员小组长兼任。到2010年,正二村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2016年,正二村成立北镇市桂兰先锋养殖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养驴小区,建设驴舍10栋,成为辽宁省首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2017年4月,占地506.2亩、总投资3.5亿元、年出栏优良种猪12万头的大北农集团正二村优良种猪繁育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正二村,今年建完投入使用。

  王桂兰说,想让群众认可你,就得“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把他们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来办”。正二村每年有125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在她的提议下,村党组织以铁路沿线为依托,在北京、长春、淄博等地成立了5个外出临时党小组,负责为外出群众提供职业介绍、资金协调、维护权益等服务。几年来,外出临时党小组共帮助外出村民提供就业对接服务180人次,帮助解决经济纠纷15起,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20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就着力发展公益事业,使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王桂兰说。2016年正二村新修水泥路4.5公里,到2017年末全村14公里村内户外道路全部硬化,还给村民安上了沼气,修建了环保厕所。

  30多年来,王桂兰凭着一股执着劲儿,与死神抗争,在生与死的缝隙里,挺起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脊梁,实现了对百姓的承诺。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