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2日 13:24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6月10日,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解放村的红薯基地里,冶富明(右)和贾斌正在查看红薯长势。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摄影报道)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有对农民兄弟,老大是47岁的米东区回族农民冶富明,老二是42岁的河南籍农民工贾斌,两人齐心种红薯,建成了全疆最大的红薯种植基地。
哥俩致富的同时不忘带领百余户村民种红薯。村民都说,他俩是“兄弟齐心,土里刨金”。
以红薯结缘相识成“兄弟”
6月10日,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解放村的红薯基地里,冶富明和贾斌忙着查看红薯长势。
虽然是基地负责人,但两人每天都跟大伙儿一起在地里干活。
两人个头差不多,但肤色一黑一白。冶富明打趣道:“我负责种地,晒得黑。斌子负责买秧、育苗、找销路,用脑子,就白一点。”
贾斌是河南周口农民,十多年前来到新疆,一直在米东区种红薯卖红薯。
2014年,贾斌认识了种红薯的冶富明,说了一起种红薯的想法。
冶富明直摇头:“红薯价格低,种个三五亩,行呢。种多了,没人收,存不住。”
贾斌却说,新疆没有大规模种红薯的,销路没问题,关键是政府支持土地流转,大规模种红薯有好政策。
冶富明动心了。当年,在红旗村村“两委”的支持下,两人承包了500亩耕地,开始种红薯。
近年来,米东区大力支持土地成片、整村流转,通过土地转包、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两人种红薯一种就是4年,红薯面积也扩大到1300亩,每年收益近百万元。
由于两人平日里以兄弟相称,大家就叫他俩“红薯兄弟”。
认准种红薯土里刨到“金”
2014年,为了种红薯,贾斌把家搬到了解放村。找房子,谈房租,再到家里的家具,都是冶富明帮着张罗。
“平常,老哥家吃好吃的,桌上都会有我一双筷子。”贾斌说。
贾斌坚持改掉之前“种地靠天收”的老思想,坚持用科学指导种红薯。
在米东区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和农牧民的帮助下,贾斌拿到了当地土壤的数据,先后到山东、河北、福建等地考察,并与当地科研部门联系,引进红薯苗。
红薯苗运回来后,贾斌又在大棚里先后对红薯苗进行三次脱毒才移栽,生长期坚持按科技部门提供的标准来浇水施肥。
“种了几十年庄稼,没见过这么麻烦的。”冶富明说,“没见钱,先搭进去二三十万。”
但冶富明从没打过退堂鼓,他信贾斌。
当年,贾斌和冶富明引进的4种红薯大获丰收。产量高、储存时间长的红薯,吸引了商贩排队来收购。
当年种红薯收入百万元,年底要算账,冶富明撂了一句话给贾斌:“斌子,钱你算,给多少算多少。”
贾斌将所有收入减去支出,剩下的钱一人一半。“你信我,我不亏你。”贾斌说。
2016年,由于引进秧苗失败,红薯基地亏了40多万。两人一合计,损失一人担一半。
跟贾斌合作多年的商贩徐德柱说,4年了,从没见两人因钱红过脸。
致富不忘本帮乡亲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把农村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今年,米东区大力调减稻谷等传统作物种植面积,红薯、饲草等成为推广种植的重点。
贾斌和冶富明抓住机会,今年又承包了邻村协标工村500亩耕地。基地规模扩大,用人也多了。贾斌和冶富明商量,包谁家的地,优先用谁家的工。
截至目前,在红薯基地打工的农民涉及羊毛工镇和长山子镇近百户各族村民。
47岁的村民马彦明主动将10亩地流转给基地,每年流转金五千元,他和妻子在红薯地打工,每年还有五万多元收入,是他自己种地收入的五六倍。
马彦明说,跟着“红薯兄弟”种红薯,心里有底。
种地的同时,贾斌和冶富明还支持村“两委”工作,村里有老弱病残需帮助、修路种树,他俩都能帮一把。
在米东区人社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贾斌与冶富明还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最新的农业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贾斌说,借助好政策,咱要让农民成为在自家土地上打工挣钱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