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喀拉萨村的“拓荒者”

——自治区信访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记事

2018年06月24日 10:4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陈晨 通讯员刘广卿报道)“喀拉萨”维吾尔语意为“荒凉之地”。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这句话常挂在自治区信访局驻温宿县克孜勒镇喀拉萨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的嘴边。

  如今,在喀拉萨村,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感谢自治区信访局驻村工作队办了很多实事好事,改变了全村的面貌,我打心眼里感谢他们!”说到驻村工作队,“四老”人员那斯尔·艾买提连连称赞。

  班子强了

  2016年底,喀拉萨村因多名村干部违法违纪受到处理、各项工作滞后被阿克苏地委组织部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组织的威信、群众的信心一度受挫。

  工作好不好,干部是关键。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从强班子、带队伍抓起,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工作队队员与村“两委”干部传帮带机制,向村“两委”班子教方法、理思路、交任务、压担子,村里各项工作逐渐有了起色。

  “党员干部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服务、意味着先人后己。严管就是厚爱,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群众服务,绝不能为个人或小圈子谋取私利。”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勇说。为此,工作队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主题实践活动,全体党员主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村里的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明显转变。

  曾担任过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阿木提·玛木提谈起村里发生的变化赞叹不已:“现在,村里各项工作名列全镇乃至温宿县前列,在2017年全镇绩效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班子用真心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

  矛盾少了

  喀拉萨村位于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工作队发挥信访干部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多得到解决。

  每天的晨会,工作队队员都要分别汇报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的群众困难诉求,统一分类整理登记到矛盾纠纷登记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实行问题解决销号制度,通过“当场解决一批、协调有关部门办结一批、宣传政策当面答复一批、筹集资金化解一批”等方式,使群众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为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工作队在各村民小组设立意见箱,由专人收取信件,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分别予以办理。

  6月11日,村民艾买尔·亚森焦急地向工作队反映:由于树木将高压线挂落,导致4口水井无法工作,4000余亩正在开花坐果的红枣树、核桃树无法正常浇水。

  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队立即协调办理,不到两天时间恢复供电。为表达对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村民为工作队送来感谢锦旗。

  “四老”人员麦麦提·乃麦提说:“工作队每天走家串户,哪里有难事、烦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现在,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村民们的关系更和谐融洽了,‘有困难找工作队’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去年以来,工作队受理群众反映信访问题300余件,办结280余件,办结率93.3%,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村民向工作队赠送锦旗20余面、写感谢信50余封,500余名村民送来红枣、核桃、苹果等土特产表达谢意。

  钱袋鼓了

  喀拉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70人,全村1/3的家庭人均耕地不到2亩,且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工作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班,与多家纺织企业建立了用工需求信息沟通机制,帮助村民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为激励更多的村民外出务工,工作队筹集5万元对其中的佼佼者进行奖励。

  贫困户帕提古丽·吐尔洪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和村里的13名村民走进了阿克苏胜达纺织有限公司,成为纺织工人。如今,她们已掌握包装工、气纺挡车工等多个岗位技能,月收入在2600元至4500元。全村有50名和帕提古丽一样的贫困村民通过转移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工作队和村“两委”还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村民在家门口“抱团”增收。年初以来村里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2家,优先吸纳贫困户加入,社员年底可享受分红。同时,合作社还面向贫困户提供21个就业岗位。

  眼下,种植合作社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养殖合作社里的牛羊膘肥体壮,村民的腰包鼓了。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