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看一项协商成果如何扎根“泥土”里

——自治区政协接力推进生物降解地膜应用

2018年07月02日 10:25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杨报道)一项协商成果如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自治区政协机关“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就是这样一座桥梁,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项协商成果成功转化,并切切实实在农村大地上“生根开花”。

  6月15日上午,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恰江村的一块甜瓜地里,绿油油的藤蔓向远处铺开,大大的叶片下掩映着一个个如碧玉般的甜瓜。令人意外的是,甜瓜地里的地膜不是常见的白色,而是黑色的,摸上去比普通的地膜要稍厚一点。仔细看,发现黑色的地膜上有一些小小的孔洞。

  这块甜瓜地的主人是勤劳能干的约热古丽 · 艾木拉克。她蹲下身子,麻利地拨开一大片瓜叶,一个硕大翠绿的甜瓜显露出来。“今年用了这个黑地膜以后,甜瓜长得特别快,杂草也少了。”她说。约热古丽今年38岁,从2016年开始种甜瓜,眼前这块4.5亩的甜瓜地她已经连续承包了3年。“今年多亏了工作队给我送地膜,省了好几百元,而且听董队长说,这种黑地膜能被虫子吃掉,明年地里就不会残留地膜了,不像以前用的白地膜,每年有好多残留在地里,种啥产量都上不去。工作队‘亚克西’!”约热古丽夸赞道。

  约热古丽口中的董队长,是自治区政协机关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董有华。听到约热古丽这番话,他忍俊不禁:“这是生物降解地膜,不过你理解得挺对。”“对对,您讲过,这次我记住了。”约热古丽腼腆地笑了。

  约热古丽是种甜瓜的一把好手。“这是早熟品种,5月19号我就卖了第一批,那时每公斤9元钱,那一天我就卖了1030元。”约热古丽高兴地说,最近甜瓜陆续熟了,到目前为止已经卖了1万多元。

  今年3月,工作队协调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村里捐赠了价值25万元的生物降解地膜。这些地膜被免费发放给全村200余户农民,村里的700亩蔬菜、瓜果、500亩复播玉米和300亩棉花都使用了这种地膜。如今,恰江村成为蓝山屯河在南疆设立的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基地。

  据了解,这种由蓝山屯河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研制出的生物降解地膜,使用过后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生物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水、矿物盐等。在作物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后,生物降解地膜可降解80%以上,后续将完全降解。

  生物降解地膜这种高科技产品缘何落户南疆农村?这种新型地膜的推广与自治区政协有何渊源?

  原来,近年来,自治区政协高度关注农业白色污染防治工作。早在2014年7月,自治区政协就组织召开月度协商会,召集委员、专家为残膜治理“把脉问诊”。随后,自治区政协向自治区党委报送了专题报告,提出以立法形式明确地膜生产新标准,建立残膜治理财政补贴长效机制等建议。2016年,政协党组将推进生物降解地膜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当年2月,自治区政协召开全生物降解地膜专题座谈推介会,6月,推动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生物降解地膜创新工程”这一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计划,项目总经费3250万元,分3年完成,研究开发针对新疆不同区域和特色作物的生物降解地膜专用料和系列产品,建设生物降解地膜推广示范区等。项目由蓝山屯河与其他6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共同承担。当年,蓝山屯河与清华大学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开展研发,并将研发的生物降解地膜用于5000亩实验田。

  自治区政协高位推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工作队在农村基层所见,更印证了加快这项工作的必要性:村民使用的大多是厚度不达标的PE膜,经年累月,残膜大量留在土地中,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人工捡拾费时费力,不少村民用焚烧方式处理残膜,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把生物降解地膜引入乡村,不正是让政协协商成果“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吗?自治区政协机关驻恰江村“访惠聚”工作队立即与蓝山屯河协调对接,生物降解地膜这才来到了恰江村。

  工作队通过大宣讲、农民夜校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物降解地膜的好处,让从未接触过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恰江村农民第一次有了“种地也要讲环保”的理念。如今,作为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基地的参与者,这些农民还成了信息员,由他们采集并反馈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被定期回传至蓝山屯河,用于改进生产技术。

  “乡村振兴,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更需要发动农民从思想深处来一场大转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董有华说。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