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县“党建+”模式激活脱贫攻坚“内动力”

2018年07月03日 12:19   来源:伊犁晚报

  天山网讯(记者张伟民报道)今年,尼勒克县不断加快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步伐,把建强基层组织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瞄准全县15544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难题,推行“党建+产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将有脱贫能力、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吸纳进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能人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组织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有效融合、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西北地区最大的冰川三文鱼养殖区,美国阿拉斯加三文鱼鱼卵进行纯净冰川活水养殖,目前已达到了全国第二、新疆第一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3.6亿元,转移安置当地富余劳动力100多人。

  同时,该项目是尼勒克县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模范工程”,也是当地党组织与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孵化”的渔业养殖合作社,承担着帮助当地799名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任。

  近年来,该县依靠产业发展优势,依托“政府树立政策导向+渔业公司提供技术+贫困户参股扩大资金链”方式,采取每户贫困农牧民入股1万元,前三年每年可享受保底分红3000元,同时还有机会在企业提供的100多个岗位上就业,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公司党支部建立以来,我们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5%,员工返工率持续稳定在95%,还引来4名研究生。”近日,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负责人李新说。

  将党员能人聚在产业链上

  “我现在心里可亮堂了,靠自己就实现了全家脱贫。”6月26日,今年53岁的尼勒克县乌赞乡塔尔克特村农民哈力旦·斯拉木一边忙着做奶酪一边说,在村里办的奶酪厂上班后,他们全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塔尔克特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国在村里建起了奶酪厂,目前已研发10余种奶制品,年生产干酪素200余吨,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奶酪厂解决了村里38名妇女就业,还辐射带动村里60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该县重点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干部中选优配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多途径提升综合能力;依托贫困村产业扶持奖补资金,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等凝聚到了党组织周围,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截至目前,该县培养党员能人270余人,整顿优化贫困村两委正职146人,对9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巩固提升并完成复验工作。

  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

  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尤喀克买里村党支部立足实际,鼓励扶持缺资金、缺厂房的本地党员致富能手哈力·买买提做致富带头人,申报成立尼勒克县“贝纳木”旱田馕专业合作社,实现日均销售馕5000余个,带动本地劳动力48人就业(其中,贫困村民30余人),年人均增收两万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尼勒克县积极发挥党员个人资源、智力和信息优势,协调生产物资,指导生产技术,引进市场主体,搭建销售平台,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进行全环节帮扶,采取一帮十、十帮百的“滚雪球”模式,形成了全县7400余名党员干部用心帮、贫困群众用力干的脱贫攻坚模式。

  “‘党建+’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牧民增收渠道窄的难题,又解决了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基层组织活力,有效实现了三方共赢。”尼勒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侯陶说。

  目前,尼勒克县已初步形成三文鱼养殖、旱田小麦、肉鸽深加工、唐布拉黑蜂、新疆褐牛养殖为载体的产业孵化基地30余个及专业合作社147个,实现7005户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带动民生项目252个,解决民生实事837件,开拓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脱贫致富新途径,让扶贫真正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造血式脱贫攻坚新模式。

[责任编辑: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