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兄弟携手奔小康

2018年07月09日 09:30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这段时间,在盛产水稻的温宿县恰格拉克乡苏亚克斯村,稻田里的主要农活是拔草。村里的种植大户吐尼亚孜·萨吾提和陈建平,常常搭伴一起拔草。

  “大太阳底下,挽着裤腿站在稻田里拔草很枯燥,但我们有说有笑地边聊边干,干完你家干我家,感觉就轻松了。干其他农活也一样,我们都是在一起干。”7月2日,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陈建平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陈建平说,这几年,他承包村里流转的土地,种植水稻和核桃各100亩。比他大15岁的吐尼亚孜大哥更厉害,水稻和核桃各种了200亩左右。

  “你们两家,一家种了200亩,另一家种了约400亩地,常常一起干活,你不吃亏吗?”有人问陈建平。

  “从来没这样想过,我们总是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认为自己付出的少,对方付出的多。比如说现在干农活,我家只有两名劳动力,吐尼亚孜大哥家有5名劳动力。”陈建平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还是毛头小伙的陈建平离开老家重庆,来到温宿县谋生,几经周折,最终在苏亚克斯村落了脚。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觉得自己很孤独、很无助。

  热心的吐尼亚孜看到来了一位新邻居,便主动与陈建平搭讪。随着两人交往次数的增加,陈建平渐渐知道了温宿县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农业生产、风俗习惯,也和吐尼亚孜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老家没种过水稻和果树的陈建平,选择了靠种大棚蔬菜生活。当时,吐尼亚孜家孩子多,家庭收入全靠二三十亩稻田,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是,两家人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帮助。

  “他经常把种出来的菜送到我们家,我家做好吃的,就把他请过来。我家插秧和收割时,他来帮忙;他菜地里活多时,我也过去帮着干。时间一长,我们把什么农活都学会了。”吐尼亚孜说。

  一度让村里人笑得前仰后合的是,由于两人天天在一起,陈建平冒出了一口“川味儿”维吾尔语,吐尼亚孜学到的普通话里也夹杂着“川味儿”。

  有了点积蓄后,敢于挑战和吃苦的陈建平开始包种别人的土地。他抓住温宿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契机,种起了水稻和果树。看到邻居陈建平越来越忙,农忙时又不好雇人,吐尼亚孜一有空就去帮他干活。

  陈建平给吐尼亚孜工钱,吐尼亚孜生气地拒绝了。陈建平就给他出主意:“你们家有3个儿子,完全可以再包一些地种。不要怕承担风险,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

  农药、化肥的说明书看不懂,吐尼亚孜隔墙喊一声,陈建平就去给他讲;果树嫁接等技术不懂,吐尼亚孜一个电话,陈建平就到他地里去。收入不断增加后,吐尼亚孜越来越自信了,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2015年,陈建平在县城买房差30万元,吐尼亚孜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之前,他也向吐尼亚孜借过几次钱,吐尼亚孜从来不让他打借条。

  有时,他俩喝酒时,陈建平由衷地说:“吐尼亚孜大哥,咱们相处这近20年,我没帮你做什么,都是你在帮我。”

  “哎,不能这么说!我对你只是小小的帮助,你对我的帮助可大啦!”吐尼亚孜对陈建平说。

  两位致富能手同时意识到,这两年,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要跳出“兄弟俩”互相帮助的范围,去结认更多的“兄弟”,去帮助更多的人。

  给村小学捐赠教学设备,为贫困家庭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助残疾人发展家庭养殖业,帮有困难的乡亲解决贷款问题。吐尼亚孜和陈建平这对令村民羡慕的好邻居、好兄弟,致富后依然携手前行。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