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塔城医疗造福各族群众

——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掠影

2018年07月17日 10:54   来源:新疆日报

6月28日,援疆医疗专家吴丽娜(右二)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医生传授医疗检验技术。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亮摄影报道)“多亏了张静医生,不然我的孩子就可能保不住了。”6月27日,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8岁的加娜尔古丽 · 白山看着自己怀里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儿子欣慰地说。一周前,加娜尔古丽的孩子因为早产肺部发育不全,援疆医生张静及时进行治疗,并从外地找来了特效药,现在孩子病情好转,即将出院。

  张静是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的主治医师,2018年5月10日,她和辽宁省第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19名专家一起踏上援疆之路,来到塔城市。到达当天,张静和一同前来的其他同事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当时就想着尽快用我们掌握的先进技术和新知识,更好地为当地患者服务。”张静说。

  “今年来的专家涉及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临床检验等19个专业学科,每个学科都选派的是中国医科大学4家附属医院相关科室的首席专家、科室主任或者是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领队郭传骥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塔城地区的各族患者,辽宁省在医疗援疆工作中“输血”的同时也在积极“造血”,努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国医科大学的专家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成立了以专家为带头人的“治疗组”。“治疗组”其他成员是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医生。通过这种专家带“徒弟”的模式,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张静的同事吴丽娜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免疫、生化组组长。为了更好地发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及时的检验结果,一方面吴丽娜带领全科同志首创“检验与临床的联络员沟通制度”,及时解决临床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吴丽娜除带教马国强等3位检验学员外,坚持每周对全体检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马国强说:“援疆医生带来了新的理念,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给当地留住更多的医疗人才,中国医科大学牵头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今年8月该基地将运行,结束塔城地区没有医师培训基地的历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生孔令韬2016年援疆时和同事一起建立了塔城市首家精神心理卫生中心。时隔一年后,他的妻子吴枫也报名参加了援疆工作。“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精神心理卫生中心培养更多的人才。”吴枫说。

  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采取“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模式,依托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的各附属医院帮扶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各个科室。截至今年,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先后有63名各科专家、学术带头人参与援疆工作。与此同时,还输送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优秀医疗人员前往中国医科大学进行培训。

  辽宁省开展“组团式”援疆以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硬件及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全院床位数由2015年的361张增加到2017年的510张,住院手术也由2015年3394例增加到2017年4767例。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辽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已成为体现中央关怀、惠及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接地气的工程。

6月29日,援疆医疗专家张家魁(中)为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

6月29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医生在辽宁省援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师资技能考核。

  6月27日,准备出院的加娜尔古丽(左)与援疆医生张静告别。

6月29日,重症监护室主任栾正刚准备查房。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创建起重症监护科室。

辽宁省利用援疆资金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建起了新的外科楼,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6月28日摄)

6月29日,援疆医疗专家高远(中)利用远程医疗系统为当地医生授课。

6月28日,援疆医生吴枫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6月29日,援疆医生黄砚玲(左)和王瑞哲(右)一起过生日。援疆一年间,每位援疆医生都会在塔城过一个特殊的生日,他们倍感珍惜。

[责任编辑:张赏华 ]